发布时间:2012-10-26 15:05:41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今年9月,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关闭了在华的全部(7家)大型商店。在洋品牌备受煎熬的同时,国内家居卖场的生存景象也不容乐观。卖场四处争城掠地、畸形扩张,经销商疲于奔命、盈利水平越来越低等,是目前整个家居建材行业的现状。
2012年9月,全球最大的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关闭了在华的全部(7家)大型商店。家得宝新闻发言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否认了家得宝全线退出中国市场的说法,强调只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做出的战略调整。
针对这次闭店,家得宝方面估计,关店工作预计将使公司在2012第三季度承担约为1.6亿美元左右的税后费用,或稀释后每股费用约为0.1美元。这主要将包括商誉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租赁合约终止、员工离职补偿等相关工作的费用。
而在此前的5月31日,百安居母公司翠丰集团发布了201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其中百安居中国地区销售额同比下滑6.8%,亏损达500万英镑,这也揭开了百安居中国连续第六年亏损的序幕。自2009年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缩减店面数量的百安居,并没有因为“T计划”的实施而扭转“窘迫”局面,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在不断升级。
在洋品牌备受煎熬的同时,国内家居卖场的生存景象也不容乐观,但与洋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四处争城掠地的情形相似,尽管经销商已经疲于奔命,盈利水平越来越低,但卖场扩张速度却丝毫不减,畸形的扩张,导致市场硝烟弥漫,经销商苦不堪言。
洋品牌调整战略,是顺势还是无奈?
家得宝是否要退出中国市场?家得宝方面中国区新闻发言人栾晓菲给出的答案是,这次关店只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做出的战略调整,家得宝不会退出中国市场,只是将公司的业务重点转向专业零售店和网上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家得宝抛出的转型框架中,电子商务成为其重头戏。按照家得宝的说法,目前,公司正在与多家中国领先的电商商谈合作事宜。
事实上,2012年,在电子商务上动脑筋的家居建材企业并不少。有媒体报道,集美家居、城外诚、蓝景丽家等卖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触电”,居然之家高层也多次表示未来或将借助现有成熟网站来向此领域发展。今年8月,红星美凯龙的红美商城也宣布上线。
对此,深圳市时代万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兵表示,各大家居卖场对电子商务的兴趣主要是因为线下形势不景气的逼迫。
有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家居电商而言,线上市场份额并非创造出来,而是抢占了线下资源。不确定性的房地产市场,导致现在家居建材行业的不确定。
对于家得宝电商中国区做电商的未来,徐兵表示,如果只是与天猫、京东合作做电商,短期还是很乐观的,“但对于这种大企业而言,家得宝有可能选择去做独立的家居电商,这样的话,就得看总部愿意投多少钱给家得宝中国区了?”徐兵解释道。
此前公布的财报显示,得益于美国销售额的增长,以及其支柱性家居装饰产品的稳健需求,家得宝第二季度净盈利增长13%。
尽管业内流传的数据表示,家得宝中国区这几年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家得宝的财报中并没有显示单独的地区与门店的销售情况,记者对于家得宝中国区的具体销售情况还不得而知。
相较于今年才做出战略调整的家得宝,百安居三年前就已经提供了“T计划”。所谓的“T计划”,即百安居自2009年掀起的一场以“Transformation(转型)”为核心的整肃行动,旨在打造“新一代中国零售门店”。简单地说,就是百安居从门店形象、布局设计、产品陈列、产品品类、顾客服务等环节进行升级改造。
“T计划”的出台与百安居2007年之后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不无关系。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百安居曾一路高歌猛进,根据翠丰集团年报显示,百安居中国在2006年为母公司贡献了830万英镑的零售利润,而这一数字却在2007年急转直下为1200万英镑的亏损,随即开始了百安居中国连续五年亏损的坎坷之旅。
在百安居中国给新京报记者的回复中称,经过近三年的调整,“T计划”已经显示出成功端倪。但记者在百安居店面内看到的情况,却已与“T计划”实施之初的宣传大相径庭。
店面改造之初,百安居表示将采用更多自有员工来代替供应商促销员,以此实现无偏向的公正导购,但记者在走访时发现销售人员很多是厂家驻店代表;“T计划”中标榜将引入更多自有品牌产品,但如今百安居内销售的建材品牌却与市面产品高度重合,且大牌、杂牌混居,与综合型大卖场相比并无价格优势;百安居装潢中心要求消费者在超市内购买材料,试图以这一近乎“霸王条款”的规定来带动建材销售,却反而让自身陷入了与本土家装公司的竞争且并无胜算。
除此之外,三年前开始席卷百安居的关店潮至今仍未停止。今年年初关闭南京一店面后,百安居中国店面数量由巅峰时的63家缩减至40家。在2011年财报的各国长期规划中,百安居中国区的店面数量仍待确定(To be decided),实施“T计划”后的百安居在中国是继续瘦身还是重振扩张,前景犹未可知。
危机,各自事出有因
对于洋品牌超市如今在中国的情况,除了由来已久的“水土不服”之说外,与两家超市的运作模式也大有关联。
相比中国当下的其他家具建材企业,家得宝最大的败笔似乎是在物业所有权上的缺失。
资料显示,2006年家得宝收购天津家世界建材超市12家门店时,只是购买了经营权,而物权则被家世界卖给了阳光地产。家得宝只是阳光地产的租赁方。对此,有分析表示,家得宝曾多次遭遇了这种租赁方式管理的难题。此前,济南店和北京的分钟寺店的关闭,一定程度上就是与业主方面的矛盾所致。
这次关闭的7家门店中,家得宝是否依然只掌握经营权,没有自持物权。栾晓菲给出的答复是并不了解详情,需要确认一下。事实上,相比家得宝只强调经营权的发展方式,这几年,红星美凯龙、宜家等家居建材企业都在大肆拿地。
尽管百安居也存在物业方面的不自主的情况,但其危机更多来自与供应商、消费者之间的“外患”,这让百安居接连被卷入舆论的漩涡。
高额返点、拖欠货款的前科,曾经导致众多品牌叛离,甚至有韩丽橱柜等供应商自发联合组成“战百联盟”,诉诸法律途径讨要货款,在今年年初一审判决胜诉后并于日前最终胜诉,获得250多万元赔偿。
在百度、新浪微博等处搜索百安居,也能感受到消费者的怨气,诸如野蛮施工、强制消费的抱怨声浪不止,南京网友称百安居为“有组织的游击队”,百安居青岛店保安更是围殴消费者。作为流通平台,与商户、消费者之间不断曝光的负面新闻让百安居的品牌美誉度江河日下。
纵使经营不力,但百安居从未放弃中国这个年家居需求高达近万亿元的庞大市场,且在不断寻求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模式和途径。此前百安居华北区总经理陆维克曾在家得宝、乐华梅兰等外资超市陆续关店后表示,将国外的经营模式复制到中国的办法行不通。
来自百安居中国区总部的回应显示,包括二手房局部改造翻新在内的全新服务模块,将让百安居的业务不再局限于以刚性需求为主的新房上,而这也将为百安居发展带来转机。业内人士看来,在中国文章出处是华夏陶瓷网已经步履蹒跚的百安居接下来能否“翻身”,结局仍充满变数。
国内频现“关门潮”
据悉,这几年日子不好过的建材家居企业,并非家得宝一家。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日前公布的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显示,2012年1月到6月,全国建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产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速大幅回落25.2个百分点,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销售额1月到6月累计销售额达到5539.3亿元,同比下降7.66%,这也是近5年来首次出现的增速下滑。
对此,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表示,家居、装修是最直接受到房地产影响的行业。北京美联物业高级经理张磊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如果是你需要消费者,这个企业死定了;如果是消费者需要你,你想不挣钱都难。”2011年9月4日,集美家居总裁赵建国在其京城第六家分店——昌平区水屯店开业时,对外的表态可谓意气风发。
而时间过去尚不足一年,水屯、天津、厦门等多个分店纷纷出现关闭建材店的后果,同时还引发了各店商户的维权抵制,用“前庭失守,后院起火”来形容此时的集美家居再合适不过。媒体通过走访位于天津、北京的两个集美家居商城分店发现,因经营萧条,导致商户大量流失,集美维持经营而选择对部分场馆“闭店调整”,“集美速度”正备受考验。
有业内人士指出,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这种通过商业地产类似二房东的角色在这次楼市调控中要比家得宝这样的建材超市,通过调整租金价格和进场费拥有更多的抵抗力和缓冲空间。然而,就目前集美的案例看来,在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的形势下,众多家居企业以往所采取的租赁式发展,出租联营式为主的经营模式,将会受到客户流失和租金高涨的双重煎熬。
因此,也有业内人士分析,集美倚重租赁的发展模式是导致其陷入当前关店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际上,以天津店为例,其选址也并不算糟糕。该店周围有一些正在开发的新楼盘,也有很多农村回迁户,可以说对家居产品的需求量相当大。为何匆匆开出一年多即关闭了其建材馆?
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天津店是由北京集美与天津环渤海金岸集团、天津津兰集团共同打造,而水屯店是将昌平水屯家居市场进行改造和协调发展而来,厦门店是北京集美家居市场集团与厦门东南湾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物业均不是集美自己所有。
有坊间传闻称,天津店是集美以每年1.2亿元租金租下,租期签了15年,而其签的时候正好是在租金价格的一个制高点,按照总营业面积30万平方米折算,每月每平方米约45元,而一位商户透露,集美的租金水平在每月每平方米90~100元左右,如果能招满商户,还是可以维持的,可如果只有60%,甚至30%的商户入驻,集美这个“二房东”则难以维持。
“集美倚重租赁的发展模式也是导致其陷入当前关店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邹明晓认为,由于集美许多店面都是租赁的,这种发展模式会使企业利润随着租金成本不断提高而相应减少。在企业发展的前期,租赁模式比较适用,但形成一定规模后,租金成本将成为企业进一步扩张的瓶颈和阻碍。
“在诸多问题之下,集美近年依然采取快速扩张的方式发展,而相应配套设施和管理能力跟不上,这也是其爆发危机的原因。”邹明晓告诉记者。
据公开资料显示,传出撤店消息的集美厦门店、天津店和水屯店开业时间都很短,分别于2010年11月12日、2010年11月20日和2011年9月4日开业。也正是这几家分店的密集开业,令业内人士咋舌,并提出“集美速度”一词来表现其扩张提速。
这样的速度实际上在红星、居然等国内家居建材流通巨头的扩张之路上均有所体现。因此,这不仅仅是集美或者家居业的个案。
4月,在家具大省山东,两家家具企业资不抵债。8月,红星美凯龙广州最大旗舰店琶洲店因商户经营困难而关门大吉。9月,香江家居因巨额亏损撤离重庆市场,而一名不愿具名的重庆市九龙坡区官方人士12日却透露,早在今年7月初,重庆香江家居便向相关部门表达了撤出重庆市场的想法。
畸形扩张
面对如此境况,包括红星、居然等家居卖场或超市的扩张步伐却从未停下。
比如红星,尽管有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各家居卖场的人流量、销售额同比下降15%,60%以上的商场认为年内难有好转,而且,红星方面也表示,除真北店的业绩略微上升外,浦东店和汶水店呈持平状态,但其仍然表示,明年将在吴中、金山区域再开两家分店。
“争取在2020年,全国门店数达到200家,加速集团上市计划,并达到跻身世界500强企业的目标。”红星美凯龙董事长车建新曾如此表示。
南红星,北居然。目前,居然之家也在与时间赛跑。继去年新开12家门店后,该集团计划今年新开17家门店,涉及黑龙江大庆、福建泉州、安徽六安等三四线城市。而事实上,去年以来,红星与居然都相继传出门店倒闭的消息,但这些似乎无法阻止他们继续扩张的脚步。
据介绍,国内家居卖场的商业模式主要为收取房租和管理费,比如居然,租金部分根据铺位位置固定收取,而管理费则是按照该门店的销售额收取一定比例,通常是一个点,但在销售高峰5月和10月为两个点。与进驻的经销商相比,商场方往往处于强势地位,收入能够“旱涝保收”。
“这是一种畸形的模式。”一位经销商对之心有体会,“每个门店有一个老板,整个商场又有一个老板,商场的老板希望经销商互相争夺地盘,提高租金收入;而经销商想着拉拢客户,发起价格战。所以,这两者并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而在市场低迷的背景下,备受煎熬的正是卖场中的经销商。
“现在,进入商场后产品卖不卖得动另说,但成本绝对不是小数。”北京某沙发厂销售经理刘磊给时代周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面积的单店,成本大约40万,包括25万的租金和15万备货,但在卖场里开店,这些还不够进场费和租金。
“一般情况下,门店销售额的30%是房租,如果业绩差,这便是硬亏损,而若生意好,利润是多了,但商场会要求涨租,否则,这个店面可能会被转租给出价更高的其他经销商。”
“这些大型家居集团从几年前就开始扩张店面、争抢地盘,目前的楼市调控,时间之久超过预期。他们必然需要牺牲一些亏损严重的棋子,好把资源集中于前景更好的商场。”在几位接受采访的经销商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战略性的撤退和前进”。
作为行业内的共识,不少品牌供应商还与卖场签有战略合作协议,需要跟随其扩张的脚步”南征北战“。只要一有新卖场开出,该品牌就必须入驻。而“变态”之处在于,如果这家供应商拒绝进入某家卖场犄角旮旯的摊位,那么,它也就不能获得另一家商场“又红又正”的门店。
不过,随着形势急转直下,卖场的强势地位也在博弈中逐渐动摇。“一些门店开始拒绝涨租,否则就撤店,毕竟,由于开发过度,目前空置的门店不在少数,卖场也只能自食苦果。”蒋鸿源分析道。
与此同时,一些新店的招商难度也在加大。“进场后亏损的经销商太多了,他们的热情早已退去。而企业一般不会直接进入商场销售,因为,企业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投入产出期,但卖场不允许。”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说道。
来源:华夏陶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