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8-23 15:21:49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作为行业带头人和企业家,吴声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陶瓷行业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希望建立多元化能源替代方式
通过这次考察,吴声团对于全国陶瓷清洁能源的发展趋势有了清晰的认识,希望政府考虑建立多元化的能源替代方式。
记者:这次考察,有哪些感受或收获?
吴声团: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福建的能源政策最严厉,只有我们才强制要求整个行业只能使用天然气,其他地方只要是清洁能源就可以了。比如广东佛山市环保局已经认可清洁燃煤气化技术(即水煤气)的环保效果,已打报告给佛山市政府,寻求政府的最终认可。辽宁沈阳更是政府牵头在做水煤气的推广使用,四川峨眉山已经通过环评验收。
这次我们商会和地方政府都派人去考察,我们已经将这次考察形成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希望政府对我们这个行业的能源发展趋势,有一个新的认识,在能源政策上有更贴近实际的做法。
记者:就环保层面来讲,使用水煤气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吴声团:第一,采用新技术的水煤气已经被证实也是清洁能源,这点全国很多环保专家也是认可的。第二,成本低,一立方米的水煤气价格约为1.9元,比天然气3.6元要便宜多了,关键是中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天然气是紧缺资源,大量依赖进口,以后肯定还会涨价。第三,水煤气的设备一次性投资大。我们公司所在的磁灶龟山工业区附近有六七家企业有20多条窑炉,连片投资就要一两个亿。
记者:不过目前看,强制推广天然气在福建已是既定的政策了。
吴声团: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着急。如果强制推广天然气将导致大量企业倒闭,晋江估计只有20%的企业能生存,到时候全国陶瓷重镇晋江磁灶,延续千年的陶瓷业将不复存在。受宏观环境不景气的影响,陶瓷业今年业绩下滑明显,特别是使用天然气的企业,由于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很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节能减排出发点是对的,只是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应该灵活一些,企业也会积极响应。我们希望政府考虑建立多元化的能源替代方式,将清洁燃煤气化技术纳入。
内陆转移寻找新空间
本土越来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让晋江大批陶瓷企业不得不奔赴全国各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记者:不管怎样,晋江陶瓷行业确实到了必须深刻思考现有的发展模式了。
吴声团:晋江磁灶作为千年瓷都,现在面临很大挑战,但也是30年来的一次重大机遇。首先肯定要不断适应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走清洁生产模式。同时,还应继续加大在研发、营销环节建立自己的优势,磁灶在全国各地有很多陶瓷供销人才,我们磁灶商会一直致力于推动家乡的陶瓷产业结构往高端发展。这也就是全国6个磁灶商会集资30亿元,在磁灶打造海西建材家居市场的原因。
记者:您怎么看待,这两年晋江大批陶瓷业往内陆布局?
吴声团:福建推动能源革命是对的,但是转型需要一个长久的规划,让行业平稳过渡。但就目前的大环境来看,文章转载于华夏陶瓷网首先企业面临一个生存问题,只能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当然,大家在转移的同时,环保起点肯定是更高,不会是简单的产能转移。
记者:据说,您现在的事业也都在中西部?
吴声团:相对晋江总部的小规模,我们在内蒙古、贵州都有大型生产基地,内蒙古有1500亩,投产5年了,主要生产琉璃瓦、仿古砖;贵州项目有1000亩,首期今年5月份刚投产,主要是做茶具等高级工艺陶瓷,二期引进世界先进的琉璃瓦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投产。这两个地方都是能源和原料基地,为我们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据我了解,磁灶现在至少有30多家陶瓷企业在全国各地布局了。
进军工艺陶瓷
作为晋江一家老牌的琉璃瓦企业,美胜陶瓷不久前正式进军工艺陶瓷,开始推动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
记者:为什么转型做工艺陶瓷,这与建筑陶瓷可是有很大差异?
吴声团:贵州有很好的产业资源和政策环境。首先,贵州大丰县有大量优质的高岭土,最适合做工艺陶瓷,用来做建筑陶瓷就太浪费了;第二,也只有做工艺陶瓷,当地政府才会将矿山卖给我们。所以我得办一家工艺陶瓷厂,要不,就拿不到这个矿山。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机会。
更重要的是,工艺陶瓷的附加值很高,就重量来比较,一吨普通的瓷砖也就卖个七八百元,好点的一两千元,琉璃瓦一千多元,仿古砖一吨两千多元,工艺陶瓷再差的也要上万元。
记者:不过这是比较大的挑战?
吴声团:是啊,销售渠道还有管理模式、工艺都不同,但我有信心。将来,我们会以琉璃瓦,仿古砖和工艺陶瓷作为发展的三驾马车。
记者:过去十多年,你们公司一直是国内琉璃瓦的领头羊,不过目前国内琉璃瓦的竞争似乎也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吴声团:早期钱是赚到了,最近几年又进入同质化的阶段,价格严重被压缩了,以前1平方米能卖100多元,现在只有20多元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西部不少新型生产基地先后崛起,如江西高安等地。它们对我们的市场冲击很大。几年前,泉州还有四五十家企业生产琉璃瓦,现在只剩下五六家了,竞争非常残酷。
其实整个陶瓷业都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可是除了个别有本事的企业成功转型,多数企业恐怕很难,还是得靠着传统产品过日子。转型道理大家都知道,但是很难,挨不过的,就只能关闭了。
□人物印象
细分市场挖商机
和多数晋江陶瓷老板一样,1983年高中毕业的吴声团追随父辈的脚步,涉足陶瓷业。在近三十年创业历程中,他的成功更重要的还是,敢于不断创新,寻找新的细分市场和商机。
1992年,大家都钻进外墙砖行业,他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执著的信念,进军很多人看不上眼的琉璃瓦市场。当时琉璃瓦生产工艺落后,而一位马来西亚客商让他帮忙研发一款红色的琉璃瓦。当时市面上还没有这种颜色的琉璃瓦,主要原因是技术上有很大限制,没人愿意冒风险。但吴声团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于是他大胆进入,终于掘到了第一桶金。此后,他凭借着不断的新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始终走在琉璃瓦的行业前列,成为国内很多高级别墅项目的供应商。
另一个故事同样有意思。三年前,他的内蒙古工厂,引进了国内第一条西班牙仿古砖喷墨打印机。这种新设备和技术,极大提高了国内仿古砖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很多企业闻讯打算跟进。他灵机一动,干脆做了洋设备的中国代理商。“现在全国有500多条这种生产线,全部是从我这里采购的。”吴声团说。眼下,他又趁着贵州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在磁灶同行里,率先进入工艺陶瓷,迎接新的挑战,但或许也是新的机遇。
来源:中华陶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