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14 11:45:45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福建省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文化产业步入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新兴业态迅猛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和多元投资格局开始形成,文化产业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正在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新动力、新引擎。图为在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厦门乌石浦油画村展区。
泉州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变文化优势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泉州是福建省的文化名城,拥有洛阳桥、南音、木偶戏、德化陶瓷、惠安石雕等一大批文化资源;同时,泉州也是福建的经济大市,这里民营经济发达,品牌活力强盛,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福建省首位。
如何科学地“激活”文化的价值,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泉州以文化为抓手,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陶瓷、鞋服、箱包、石雕、旅游等传统产业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变文化优势为产业和经济优势。
泉州陶瓷工业是文化创意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泉州市德化县是我国最大的西洋工艺陶瓷生产基地之一,过去这里的陶瓷产业以加工、模仿为主,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地政府提出了“工艺瓷日用化,日用瓷工艺化”的发展战略,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将文化创意注入到传统的陶瓷生产中,有效地推动了陶瓷产业从单纯的产业生产向陶瓷文化生产转型升级。
将具有厚重历史感的“泉州十八景”一笔一划地画到精美的瓷杯上,市场价格可以翻几番,而将传统的剪纸艺术附到瓷杯或者碗盆上,马上就可以成为精美的婚庆礼品,由此可见文化之于产业的内动力有多大。为推动文化与产业的融合,2009年3月初,旅德泉州籍艺术家吴金填在德化创建了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并引进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陶瓷文化艺术人才来此开展创作、培训、交流活动,打造相关的陶瓷文化产业链。
不只陶瓷业,在泉州的几大特色工业中,技术创新、品牌创新、市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在内的“六大创新”工程,已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这背后,正是从“卖资源”到“卖文化”的转型,是紧紧抓住“泉州文化”的特质,把传统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到陶瓷、鞋服、食品等特色产业,从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泉州子燕轻工有限公司以往是以“贴牌加工”包袋、文具、服装进行出口贸易为主,虽然产量很大,但没有自己的品牌,难以形成较大影响力。2008年公司董事长王达奇转变思路,投资千万元成立子燕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开始摄制一部以泉州独有的“海丝之路”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动画连续剧《燕尾侠》。“将泉州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动漫作品的艺术文化价值,再把动漫作品的艺术文化价值转化为产品使用的经济效益。”王达奇看重的不仅仅是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气息,更重要的是由作品衍生而出的一个以玩具、服装、文具、儿童体育用品、多媒体为主的产业链。“我们预计可以从这个产业链中创造出155亿元的产值,而且随着品牌价值的提升,周边产品的产值也将不断提升。”王达奇说,目前《燕尾侠》第一阶段26集已经进入后期制作中,今年10月份可以完成。
“泉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背后是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推动。”泉州市政府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黄景顺告诉记者,泉州市于2009年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十大文化产业,并积极搭建平台,发挥园区孵化作用,推动并形成了“六井孔”文化创意园、“T陶”文化创意园、源和堂创意园、德化月记窑陶瓷文化创意中心、锦绣庄民间工艺园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泉州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此外,泉州市主动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促进交流合作和产业项目对接。在今年6月份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泉州市实现了6个签约项目的对接,意向或协议性签约交易金额14亿元,其中金额超2亿元的项目占总数的三分之二。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