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18 15:06:20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从陶器产生到瓷器成熟,古老的中华民族一直处于世界陶瓷文化发展潮流的前沿,并成为名副其实的“瓷的国度”或“瓷的母国”——中华民族无愧于这个伟大称号,是因为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建立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其中,被世人誉为“中国白”的德化白瓷,可谓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它不仅是陶瓷材料工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且是制瓷工艺水平发展的历史成果凝聚,尤其还是文化现象及其表达的最佳契合。
一、“中国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继承与创新——工艺上的继承与文化内涵上的不断丰富
瓷器自东汉(25—220年)产生以来,陶瓷先民们一直在为瓷器的材料工艺与制作工艺做着不懈的努力,几经迂回和徘徊,记录着先民们征服自然与改造自身的欢乐与苦涩。陶瓷先民们在开发与利用陶瓷材料为自身文化生活服务的过程中,首先是开发了青瓷,随后又富有创造性的发现,发明与利用了白瓷。从魏晋时期的越窑青瓷到隋唐时期的白瓷定位,以及唐代“南青北白”陶瓷生产格局的形成,陶瓷先民们经过了历史的跨越,终于实现了陶瓷材料工艺历史性的巨大跨越——减少了陶瓷材料中铁元素的含量,并使之适合白瓷的呈色范围——唐代邢窑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中国白瓷的正式产生。
然而,人类在征服自然的道路上所建立的里程碑,又被自身的不断奋斗及其成果所替代。北宋时期,定窑白瓷代表了白瓷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不论陶瓷材料工艺,还是制瓷的工艺技术,以及瓷器的造型装饰与围绕瓷器应用的文化等,都远远超出了盛唐的水准。尽管宋代被誉为“瓷的时代”,可是,陶瓷发展与创新的脚步并不因为这个伟大时代而止步。
明代,中国陶瓷生产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众多官窑体系为迎合皇家实用与审美需要在原有材料和制作工艺基础上精雕细琢与潜心描绘的时候,地出东南一隅的德化却异军突起。
德化地处福建省南部的内陆山区,山环水绕,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而且是富藏瓷土矿的地区之一。这为德化成为制瓷胜地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其次,福建原本就是陶瓷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之地,原始社会新时期时代的昙石山文化遗址,与北宋时期的建窑,都曾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上建立过丰碑。这为陶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人文资源。再次,德化地区全县境内的可耕地面积狭小,在小农经济社会靠田地吃饭的时代,这种自然与人文所形成的供给与摄取关系的矛盾,必须由人自身加以解决。于是,富有文化创造的德化先民们首先利用了这种优良的自然条件。从宋代制瓷形成规模以来,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到了明代,德化陶瓷生产进入高度发展的新时期。
此时,德化陶瓷工人与瓷艺匠人充分利用了德化优良的陶瓷材料,并将它转化成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含铁量已达到白瓷标准极低要求的材料和当时佛教文化的紧密结合,书写了德化白瓷体现人文主义精神表达的新的里程碑。历史上,白瓷的洁白度和瓷土中铁元素的含量紧密相关,德化地区的瓷土矿物罕见的少有铁元素含量,它成为人工不能企及的造化之美。陶瓷材料工艺发展与创新,历史地落在了德化白瓷上,这不仅是造化之美,也是德化人智慧之美的最好体现。“螃蟹原本就在自然界中存在,但是,莫过于发现它并将它作为美食吃到肚子里的人,才是智者和慧者。”德化陶瓷先民就是发现并利用天然材料的智者和慧者。然而,仅仅将陶瓷材料烧成白瓷,就断言他们智慧如何是不能实现陶瓷文化历史跨越的。众所周知的是,明代中国思想文化及其表达发展到新高度,佛教文化的世俗化并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合流。因此,佛教文化为中国广大群众所接受,已经成为一种客观实在。在此,闽南地区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中心地区之一。
德化陶瓷先民们利用优质的原材料与精湛的技术,符合了佛教文化传播与世俗化的历史潮流,将白瓷材料作为表达佛教与展现佛教文化审美的物质载体。在此过程中,德化陶瓷文化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瓷塑巨匠,诸如何朝宗、何朝春、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孝宗、徐友义等皆为其生活时代的瓷塑魁首,尤以何朝宗为最。
何朝宗的主要陶瓷文化活动处于德化白瓷生产成熟与佛教美术繁荣的时代,加之本人在造型艺术和国学上的深厚功底,这为何朝宗成为一代瓷塑宗师奠定坚实基础。何氏本人在陶瓷雕塑上的贡献是从中国传统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吸取了技法及文化精髓,滋养了陶瓷雕塑技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瓷塑艺术风格,堪称“何氏瓷塑艺术”。在“何氏族瓷塑艺术”中,既能领略到魏晋气派,又能品尝到大唐雄风。何氏这种“师古而不泥古”的创作风格,正是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自我“扬弃”。何氏在长期的佛教艺术创作实践中,取古人之所长而去之所短,并创造性地总结出瓷塑八法,即“捏、塑、雕、镂、贴、接、推、修”八法。在佛教艺术的创作风格上,何氏达到了艺术创作的自我完善,形成自己的独特瓷塑风格,他将古板的佛教人物形象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世俗凡人,特别注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审美中“传神写意”精神的表达。在造型特征中将内部所渗透出的精神气质与外表形象紧密结合起来,并付诸以线的虚实、转折、韵律、节奏与疏密变化,在块面处理上,何氏仍然匠心独具,颇有创造——他吸收了传统石雕粗犷概括与木雕精雕细琢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适合陶瓷材质的艺术形象,体积饱满、衣饰飘逸、造型生动,展现佛教普渡众生的精神,正因为如此,何氏开创性的塑造了属于自己风格的艺术形象——一种既符合陶瓷材质与制作工艺,又展现佛教精神和人物风貌的佛教世俗化艺术形象。一种反映时代潮流与人物性格及精神风貌的瓷塑艺术形象。何氏的瓷塑艺术形象因为选材适中、工艺精湛、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以及与当时文化主流合拍而彪名青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何氏开创性地奠定了德化乃至中国瓷塑的历史丰碑,并成为后人师法的模表。
然而,星转斗移,世事多变。在目前形势下,德化陶瓷发展到了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现代文化的多元性与主导文化激烈的竞争性,“中国白”在传统陶瓷文化发展中所铸就的丰碑受到了现代文化的严峻挑战,同时,也适逢极好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契机。
二、“中国白·陈仁海”文化现象——适应当代陶瓷文化发展需要,并具有时代文化特征与体现时代人文精神的文化表达
中国陶瓷文化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中,逐渐被推向了世界文化竞争潮流的浪尖。这不论是传统陶瓷文化,还是现代陶瓷文化都面临着世界文化多元性的挑战和冲击。首先,在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舞台上,各民族竞相依据自身的文化内容及其特色占据一席之地,并力争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这种文化发展态势,在大范围内存在,在小范围内依然效应显著,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地区与地区之间,或在到集团与集团之间,都有这种文化主导的欲望与具体行动。谁在文化竞争中取得主导地位,谁就提前拿到成功的胜券。其次,陶瓷文化原本就是多种文化不断凝聚的产物,长期以来一直带有多元性特征,因此,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是促使陶瓷文化向多元性发展的必然途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境内的地域性陶瓷文化曾经产生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精彩历史画卷。这无疑对中华民族陶瓷文化发展是一次空前的挑战尝试。再次,陶瓷文化发展的原动力或者说内核,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是在技术支撑与推动下陶瓷材料不断创新的产物,是不断科学合理利用陶瓷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进行生产与应用的文化,因而,谁掌握了发现、发明与利用陶瓷材料及其工艺的科学技术,谁就在陶瓷文化发展中具有主导性话语权。从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的历史上考察,每一次陶瓷文化的变革,无不归根于陶瓷材料的发明、利用,以及与时代文化紧密结合。也可以这样说,一种陶瓷材料的发明与利用,无不同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相结合。在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在陶瓷文化发展中具有优先权。诚如一位世纪伟人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互动产生了文化的另一显著特征,就是集团性文化的发展与成熟,成为文化竞争的主要手段,一个集团所具备文化综合实力是该集团在文化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正因为如此,中国陶瓷文化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向到外向,都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
因此,在文化发展,尤其是陶瓷文化发展上,人们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具体地讲,就是从文化的范畴上进行广泛的思考,为文化重新定义,从文化构成的综合因素上考虑文化的发展与开发。
文化是人类进行征服自然与改造自身获得物质和非物质成果的过程及其结果的综合体,既包括现象也富含本质。世界文化学者从不同的视觉,并站在不同的人文领域对文化进行过无以累计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美国文化学者拉夫尔林顿曾经将开汽车等世俗行为定为文化,并认为文化没有高雅粗俗贵贱之分。由此可见,文化具有相当普遍性与异常广泛的意义。在陶瓷文化中,最为本质的东西是追求陶瓷文化的使用价值或实用价值,但是,对于围绕陶瓷进行不同文化活动的人来说,其陶瓷文化价值也存在很大差异。无论怎样,对于陶瓷生产者而言,他的本质就是追求陶瓷的经济价值,一定经济价值必须与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相结合,这就是说,陶瓷生产者在生产陶瓷经济价值的同时,也生产了该陶瓷的社会文化价值,但是,这并不能抹煞陶瓷生产者对本质东西的追求。由此可见,任何文化现象,不管多么丰富复杂,都不能从根本上掩盖其本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将经济建设重新确立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不论历史教训还是当今现实,任何个人、集团以任何形式的文化较量大都是经济实力的较量。正因为如此,陶瓷文化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为本,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综合文化实力的较量。历史上小农经济社会初步奠定了德化窑陶瓷生产与经营的理念以及运行模式,同时也确立了人们普遍具有的陶瓷文化竞争意识。例如,明代,德化窑陶瓷生产所确立的陶瓷文化历史地位,就是因为在中外陶瓷文化交流中,率先利用技术将陶瓷生产发展到白瓷空前未有的高度。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正当德化陶瓷生产面临发展与挑战的时候,人们由衷地回想起了“中国白”的继承、发展与广大问题。
面对继承与发展共生,挑战与契机并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德化陶瓷产区,不同陶瓷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于文化本质趋同的情况下,竞相提出并实践“中国白”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及思路。其中,作为一种陶瓷文化现象,“中国白·陈仁海”正步履蹒跚地走在这条跌宕起伏的道路上。
“中国白·陈仁海”在德化现有陶瓷文化基础上,相继提出了“中国白”继承与发展的思路,并实践着从事陶瓷文化传承的具体工作,继之,以“陈仁海”人名为商标注册的“中国白·陈仁海”品牌应运而生。几年下来,“中国白·陈仁海”一直从事“中国白”的继承与发展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
具体地讲,第一,“中国白·陈仁海”首先突破了“中国白”材料工艺原有的文化内涵,将“中国白”单一的材质与相关技法转变成由多种陶瓷材料与相关技法综合并用的操作,进而从事富有创造性的陶瓷文化产品生产。例如,在“中国白红釉瓷中国红”,“粉彩冰裂结晶山水中国白”,以及“五彩青花描金红釉中国白”等新工艺品种。这种突破中国白单色表现的举措与成果,显然是陶瓷材料综合利用与表现技法相互渗透并穿插使用的结果。它基本适合了现代文化犬牙交错的大文化背景之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白·陈仁海”的工艺创新是陶瓷生产工艺的综合应用,是陶瓷文化产品的具体表达与工艺技术的直接展现。
第二,“中国白·陈仁海”在“中国白”陶瓷文化产品的创意上,直接表现为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可能的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从而满足了文化受众面中广大群众对文化的心理需求与现实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看,“中国白·陈仁海”的陶瓷文化产品包含了“福”、“禄”、“寿”、“祥瑞”、“和气”、“吉祥如意”、“富贵”、“美满”、“平安”、“圣洁”,以及“崇高”等文化寓意,基本再现了大文化背景下,广大受众对“和谐美”理想社会文化生活的憧憬与追求。例如,在《世博和鼎》中,作者取材古老的鼎的造型和文化寓意,并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崇高内涵的文化符号,诸如,牡丹、梅花、玉兰、菊花等综合应用在作品中,折射了中国文化丰富而有复杂的内涵,其中,尤其以象征东西南北方位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的四神纹运用,最为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社会的繁荣昌盛风貌:多元性文化经中国开放的大门连续不断地涌入中华民族的肥田沃土,并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有机营养。过去曾经祈求上苍从四方庇佑,而现在却成为八方共润。此外,鼎中的橄榄枝象征了和平盛世的繁荣景象——是在盛世文化背景下的必然结果,而不是积贫积弱旧时代的凄凉哀求。就是这样,“中国白·陈仁海”陶瓷文化产品的特色,是通过传统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来展示中华民族文明是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奋斗不止的伟大结晶,它不仅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而且折射了中华民族现代繁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必然结果。
第三,反映现代社会重大文化事件,并以此为主题进行陶瓷文化的创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其它文化事业并举,进而重新塑造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威望和地位。“中国白·陈仁海”抓住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重大的文化事件进行文化创意活动,先后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例如,反映香港和澳门回归的陶瓷文化产品《紫归牡怀》和《母亲,我回来了》等,客观展现了因祖国富强所带来的中国又一次实现统一愿望的新气象。《紫归牡怀》,紫荆花为香港的市花,牡丹花被国人誉为国花,作者以此寓意“子归母怀”。作品以母子为人物形象,以母亲双手为链接造型,通体散发出白玉的润泽,洋溢着浓郁的母子情感。以喜迎澳门回归为主题的“中国白”瓷砚《母亲,我回来了》是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一件作品,在成功解决了德化大平面瓷难成型、难烧成的难题后,巧妙地将澳门回归祖国、一国两制平稳过渡,赋诗并镌刻在作品背后,顿使一件普通的瓷雕有了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破例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了明清以来首次入住故宫的现代白瓷珍品。这些作品不仅带来了社会文化效益,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中国白·陈仁海”将这类产品扩展为富有现代文化气息的精品纪念瓷,并加以广泛创作。例如,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这一年也是“中国白·陈仁海”创作精品纪念瓷,并走向更加成功的一年,其首创的中国白嵌中国红瓷雕《人和寿长》成为中国政府以“国礼”赠送贵宾的佳品,并赠送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先生与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就是这样,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国白·陈仁海”利用一切文化机会来进行文化创意。
第四,中国的一位世纪伟人在上个世纪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不仅开启了中国重视科学技术的新时代,同时,也在文化创意中引起了积极地响应。在中国艺术界和艺术设计界,人们提出“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口号,在生产领域重视科学成果及其转化的文化现象风起云涌。“中国白·陈仁海”抓住这一具有全局性的文化创意契机,进行陶瓷文化产品与科学技术结合,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工艺精品评选“最美工艺奖”的作品《携手共荣》和2009年创作的《圣洁之灵》,在2010年首届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上,分别以550万元人民币和120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2010年创作的《世博和鼎》,更创下了买单保险5.6亿人民币的极高经济价值。作为陶瓷文化产业创意,透过迷人眼目的文化现象,“中国白·陈仁海”的陶瓷文化创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效果。
第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一大特征和显著趋势,是集团性文化的显现。由于社会文化在功能上的巨细分工,将社会文化组织分成若干个相对比较单一的文化职能部门,而这些文化职能各部门之间必须紧密合作才能完成共同的文化产品生产或进行文化活动的任务,这种合作与协调关系起到联系文化职能各部门互通有无的纽带作用。这样运作的集体文化具有显著的集团化特征。随着文化发展的进程,社会文化活动与生产越来越形成趋向于如此的集团化操作。例如,在陶瓷文化产品生产集团内部,建立了相关的产品研发部门、产品生产与管理部门、产品销售部门,以及与产品销售相关的产品包装及运输部门和为文化交流而设置的涉外部门,等等。这些集团属下的部门必须秉承集团的最高文化利益,进行统一行动才能使集团化的陶瓷生产文化有序进行。在德化陶瓷产区,由于文化发展需要,与广大文化环境中文化运作理念以及模式接轨,德化陶瓷生产逐渐从旧有理念和模式向现代集团化文化转变。可以说,“中国白·陈仁海”率先走出了这一步,并取得显著效果。由于发展生产的需要,“中国白·陈仁海”投入了大量资金,并组织了技术团队来攻克陶瓷材料工艺的难关,先后研发出31种氧化元素调配组成的“中国红”红釉,开发了金彩等活性纳米材料,等等。就是这样,“中国白·陈仁海”陶瓷生产从陶瓷文化产业的创造中品尝到集团文化的优势,尤其是在开创文化中的优势。因此,成立“中国白·陈仁海”陶瓷文化产品创意集团便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第六,推出陶瓷文化产品的品牌战略,是“中国白·陈仁海”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增加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扩大集团的影响,在整合陶瓷文化创意集团的过程中,“中国白·陈仁海”迅速提出打造产品品牌战略的构想并着手付诸实施。企业产品品牌战略也是现代企业文化成功运作的显著文化特征之一。”中国白·陈仁海”迅速适应文化发展潮流的灵活机动性,又一次给集团文化注入现代文化成功运作的活力。具体涉及到产品研发,专利保护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权威认定等,都在集团内部成功操作。“中国白·陈仁海”是国内工艺陶瓷界把原创大师名字注册成商标的第一例,其瓷雕作品都根据订单限量生产,每件作品的专利号、版权号和作者签名一应俱全。现在,“陈仁海”、“辛默楼”、“中国白”品牌作品,已获得国家专利和版权登记300多件。陶瓷文化产品品牌战略的成功实施,不仅提高了集团的知名度,也相应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文化产权得到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白·陈仁海”在陶瓷文化创业中,从继承、保护、发展与创新的角度考虑“中国白”历史和现状并将发展放在首位,重在创新意识的付诸实施。重在传统文化元素或文化符号的应用。重在抓住发展契机与时代文化不断跳动的脉搏。重在构建一种适合当今文化运作与发展的有机组织。因此,从文化内涵的广义程度上讲,“中国白·陈仁海”所进行的陶瓷文化创意活动及其成果,应该肯定地说是当今社会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但是,往往就是这样的文化现象对社会文化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影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中国白·陈仁海”文化现象的思考——富有理性的与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现象,必将影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撇开文化活动创意的本质,从文化创意的现象上说,文化现象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而且也是纷繁复杂的。陶瓷文化从产生之日起,不论现象还是本质都是十分简单明了的——就是为了适应人们生活或生产需要而进行人类造物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为了克服人们在生理机能上的不足,借助一种物质载体来满足人们进行简单的生存或生活需要而展开的文化活动,这就如同在工具没有发明与利用之前,原始人类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打死一只野兔那样简单,就是为了猎取兔子作为食物以维持生命延续。这便从现象到本质给陶瓷文化创意活动做了最为完整的阐述。后来,随着文化的发展与文化功能的丰富及其分工,将陶瓷文化从现象到本质变得复杂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陶瓷文化的目的和动机与本质是一致的。例如,在秦帝国时代,一般社会下层劳动大众制作陶器,一是为了生活或生产需要,二是为了宗教信仰。社会上层制作陶器,一是为了显示自身的社会地位,二是为了纪念某人或某事件的需要。当然,前者制作陶器与后者制作陶器的功能目的不同,手法、技术、程序及用工等不同,以致造型和装饰都有明显的不同。这就从本质上区分了两种制作陶器现象的不同。类似地,“中国白”是当时德化陶瓷先民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以及为了信仰需要乃至为了生存或生活需要将其商品化的产物,这便构成了最初意义上的“中国白”陶瓷文化创意的现象和本质。当然,对于“中国白”,有其特定的陶瓷历史文化价值、人文文化价值,乃至特定的陶瓷历史文化定义。这里采用《中国陶瓷史》对“中国白”的界定:明代福建德化窑生产的白瓷,由于其材料是纯粹的天然材料,并且在这种材料的胎釉中氧化铁的含量极低,而氧化钾的含量特别高,在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使这种白瓷比唐宋以来北方各窑的白瓷都纯洁。从外观上看,这种瓷质“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素有‘猪油白’‘象牙白’之称。流传欧洲后,法国人又称‘鹅绒白’、‘中国白’(blanc de chine)等等”。但是,随着德化陶瓷产区陶瓷生产的扩大,原来的天然材料大大减少,现有的“中国白”是合成的配方应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白”不仅成为德化人的骄傲,而且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史上的历史文化符号,它的文明成果早就为人类所共有。
正因为如此,“中国白”就像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彩陶、黑陶、彩绘陶、青瓷、青白瓷,以及唐三彩、釉下青花彩绘等陶瓷文化的专有名词一样,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文化符号,它的物质文化遗产应归于当地或收藏地收藏者所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全人类的共享之物,而绝非某个集团或个人所有。
当然,“中国白·陈仁海”在陶瓷文化创意或陶瓷文化产品的制作中,应用“中国白”这一陶瓷文化符号,就如同利用“鼎”作为文化符号一样而显得顺理成章。其次,作为陶瓷文化现象,“中国白·陈仁海”与德化其它陶瓷文化产品生产集团一样,具有利用“中国白”及其它陶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本集团服务的最大可能性。因此,“中国白·陈仁海”利用“中国白”工艺并进行试验与尝试,成功地突破了“中国白”旧有的文化界限,开发了陶瓷新品种,并为集团赢得重大的社会文化经济效益。这种从陶瓷材料工艺出发,来研究陶瓷材料新品种,进而从事陶瓷文化产品生产制作的文化活动,带有理性主义色彩,是陶瓷文化现象中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尤其展示个性的文化活动。
回顾“中国白·陈仁海”在陶瓷文化产品创意中,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摄取其积极向上寓意,也是一般文化创造中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手段和方法。关键不同的是“中国白·陈仁海”能够敏捷利用传统文化符号及其寓意,并结合现实文化进行有效地陶瓷文化产品生产,适合了广大陶瓷产品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以及对陶瓷文化产品极大的关注心理。这不仅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文化效应,也产生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因此,这一文化现象值得同行借鉴和学习。此外,“中国白·陈仁海”从历史文化中摄取营养元素,并结合现实文化生活而为现代人进行文化创意与产品生产,其侧重现代人类文化生活的文化举措,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最终成为影响人类文化发展与进步的积极因素。
总而言之,“中国白·陈仁海”在陶瓷文化产品创意及生产中所采取的措施,成功地将陶瓷文化创意集团引领到陶瓷文化生产与服务相结合的发展轨道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并促进了该地区陶瓷文化的发展。
结论
“中国白·陈仁海”在陶瓷文化生产与运作中所采取的措施,以及形成的品牌,将该品牌的陶瓷文化运作引向成功。这不论是从陶瓷文化创意的本质,还是从陶瓷文化创意的现象上分析,都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积极作用。
来源:www.dhc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