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1-21 16:46:30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年,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转型的关键时期。既要吻合国家大环境背景,又要切合企业发展的特点,这对各陶瓷产区政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成了政府、企业共同的难题。面对种种困扰,无论是产区政府,还是各地陶企,都必须要做出一些转变,方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2011年陶瓷产区发展将面临的五个问题
节能环保:2010年节能减排政策已经令佛山、晋江、淄博等建陶产区吃尽苦头,接下来的2011年,节能减排力度非但不会减弱,而且还会逐渐加强,陶瓷行业本身被称为“高污染、高能耗”行业,自然首当其冲。
重复建设:自从佛山提出产业转移以来,刺激了一大批陶瓷基地的产生,目前,除西藏外,我国各省市区都有陶瓷产区,这让一大批陶瓷产区不得不面对恶性竞争,为了引资、为了市场,展开“陶瓷产业争夺大战”,这些都归咎于产区的重复建设。
人才竞争:产业发展依赖人才,陶瓷产业渐向创新性、技术化、管理化发展,人才成为各产区、各企业竞争的资源,优质人才自然成了稀缺资源。原料竞争:陶瓷行业是污染大、资源消耗高的行业,现阶段,我国陶瓷产业的竞争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就是资源的竞争。哪个产区拥有丰富的原料资源,哪个产区就拥有市场优先权。
废件处理:报废垃圾处理和从业人员职业病治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两大问题。2010年末“乐华尘肺病”事件应该引起陶瓷行业的警醒,注重质量、注重安全、注重环保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2011年陶瓷产区将面临的五大转变
转变战略规划:国家战略的制订,关系到每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关系到每个企业的兴衰存亡。“十二五”规划还没出台,但我们可以预知,针对“三高一低”行业,国家将出台限制政策。因此,中国所有陶瓷产区都将面临战略规划的转变。
转变结构布局:全国陶瓷产区的兴起得益于佛山陶瓷实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目前,各陶瓷产区呈现“低、小、散”的局面,即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散。各产区不能再依靠土地成本低、环境门槛低、劳动力报酬低、企业税赋低、原料成本低作为优势。
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常说的转变方式其实还是局限在实体经济的领域,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区域的竞争力更多的是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也就是掌握资本流、技术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能力,最高的表现则是掌握制度走向、体制变革和政治文化、社会话语权。
转变运作模式:产品是基础,营销是关键。作为新兴产区,在区域附加值还没有做起的时候,不能一味依靠低价赢取市场,必须得注重产品质量。有一定基础的产区,要逐渐向品牌运作转变。而发展较好的区域,可以考虑资本运作。总之,任何一个产区要想发展起来,都不能仅依靠低价攻占市场。
转变服务态度:对于产业发展,政府官员是导演,企业是演员,只有导演做得好,演员才能演得好。但除此以外,政府官员应该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不但需要指导指引,更应该协助企业做好产品专利申请、证件办理、银行借贷等等,完善各项产业配套,为企业创造舒适的经营环境。当然,这一切以不违法为前提。
后记
本报评论员一凡先生曾经提出,从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向来看,中国陶瓷行业也将会形成七大板块的产业格局。一是以佛山总部基地为产业轴心的珠三角板块,它包括周边的三水、开平、顺德区等产业区(注:如果当地政府不能及时作出产业规划,专业市场不能迅速集中,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力将会被迅速弱化);二是以晋江为产业轴心的福建海西板块,它包括周边的潮州、德化以及台湾省等产业区;三是以淄博为产业轴心的齐鲁板块,它包括周边的临沂等产业区;四是以江西景德镇为产业轴心的华东板块,它包括周边的高安、上高、萍乡等产业区;五是以四川夹江为产业轴心的西部板块;六是以河南长葛或河北唐山为轴心的中原板块;七是以法库为轴心的东北板块。
2011年,上述提到的这些陶瓷产区,将成为最活跃的经济体,其一举一动将牵引整个陶瓷行业,他们将引领整个陶瓷行业的潮流发展。
来源:陶城报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