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8-23 16:27:26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上海世博会台湾馆的纪念品里有一组天灯造型的瓷杯,上绘紫色蝴蝶和金色缠枝花纹,它们都来自台北县一个名字优美的小镇“莺歌”。
600多米的莺歌镇老街,步行只要十几分钟,却有许多人在这里流连一整天,因为老街两旁一家接一家有100多家陶瓷商店,既有个人风格强烈的艺术家作品,也有百年老字号的传统瓷器,还有让人亲手制作的工作坊。这个200多年陶瓷业历史的小镇俨然成为陶瓷的“生活博物馆”。
设计制作天灯瓷杯的杰作陶艺老板许元国自祖父一辈起便在莺歌镇制作陶瓷。“从前作陶是让人看不起的体力工作,读书人都不会来干这行。”他说。
可是,大学读心理学、研究生念民间艺术的许元国却在19年前决定重操父辈的旧业。
莺歌镇尽管有陶瓷制作传统,但是真正大量生产是在1949年之后。由于迁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陶瓷专家致力于研究仿制中国古代名窑作品,莺歌镇也从最初制作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皿向制作仿古陶瓷 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鼎盛时期镇上有1000多家陶瓷厂。
“当时尽管仿古陶瓷非常兴盛,我却觉得仅仅仿制古代的样式、遵循传统的纹样,不足以持续发展。在台湾制作的陶瓷作品应该有本地的特色。”许元国说。
他希望寻找中华传统与台湾印象、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天灯瓷杯的纹样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台湾是蝴蝶之岛,蝴蝶又有“福气”的谐音,正是台湾特色与中华传统的结合;缠枝是传统纹样,但是设计上进行了抽象处理。
“缠枝纹样的设计还是受了北京奥运会的启发。我去看奥运比赛,发现场馆很多地方有结合缠枝纹样的现代设计,于是借鉴到瓷杯的设计上。”他说。
许元国对大陆陶瓷中心景德镇和德化非常熟悉。他说:“景德镇的彩绘工艺可谓一绝,德化瓷器的制作品质非常好。”
目前杰作陶艺30%的产品在德化生产,包括已经制作了80万套的天灯瓷杯。“估计未来在大陆生产的产品比重会越来越大。”许元国说,“但是,在设计和创新的领域,大陆目前还赶不上台湾。”
台北县立莺歌陶瓷博物馆馆长游冉琪说:“与日、韩、大陆的陶瓷重镇相比,莺歌制陶的历史比较短,但也因此比较没有负担,更愿意吸纳外来文化,寻求突破和创新。”
成立于2000年的陶瓷博物馆努力引进国际新锐陶瓷艺术家的展览,并从去年起邀请外国艺术家前来进行3个月到半年的“驻村”研习。
“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莺歌镇的陶瓷业从工业生产慢慢转向文化观光产业。由于台湾资源有限,许多陶瓷厂都走向小型和精致化的方向,灵活度高,提供客户定制的服务,并且把艺术创作与陶瓷的生活功能性更好地结合。”游冉琪说。
目前莺歌镇上有100多位艺术家成立工作室。“许多艺术家致力于挑战陶瓷材料的极限,不断研究新的烧制方法、原料和釉料配方,也因此才能涌现新的作品形式。”游冉琪说。
莺歌镇也不再只有许元国这样的本地瓷厂,渐渐吸引了全台湾有志于陶瓷艺术的艺术家和制作者。家在外地的蔡羽娟从莺歌一所职业学校的陶工专业毕业,留在这里的陶艺工作室当学徒,同时准备报考台湾艺术大学。
18岁的她在闷热的工作坊里修整陶胚,手指上常有伤口。“因为喜欢就觉得没关系。”蔡羽娟说,“在这里实习不仅学到技法,而且了解更多陶瓷领域的资讯,对以后上大学学习很有帮助。”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