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相对过剩成为常态化,但仍在市场调节范围内
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和终极目标,但并不恐怖。为何不恐怖?我国瓷砖产量近十几年来一直在“产量过剩”的包围下发展,似乎永远没有过剩。我国的瓷砖行业几乎是100%的民营企业,完全属于市场化运作。市场经济是趋利的,有很强大的调节能力,会表现为充分竞争,产业提升,最终是消费者获益。陶瓷砖产品属于个性化产品,不可能出现全行业过剩,更不会出现全行业亏损。
负增长出现当然是过剩了,陶瓷行业的增长到了1%以下,就可能处于过剩的边缘。我们陶瓷行业在平稳过渡以后,是向着一个过剩的边缘走。我们行业暂时没有到绝对过剩的时候,我们是处在一个相对过剩的边缘,所以可能会经常出现阶段性过剩的特征,结构性过剩已经是常态,政策性过剩经常发生。整体来讲,行业过剩的概念是越来越明显。
政策性过剩主要就是国家出台影响宏观经济或房地产发展的政策,造成房地产成交大量下挫,如:全面积征收房地产税,房地产大面积限购,“国20条”等等,而造成陶瓷砖产品销售萎缩,但政策取消后,又出现井喷。最近国家限制楼堂管所建设,直接导致不少新上陶板、薄板生产线受到销售的压力。
阶段性过剩指整个行业本身比较饱和,由于特大季节性变化,如:洪涝灾害、冰冻灾害、或农忙季节,而使陶瓷砖产品出现较大面积、大量滞销,产品积压。
结构性过剩是某种、某类产品大量过剩,如:全抛釉产品、微晶石产品大行其道,大量取代传统抛光砖产品,而使抛光砖产品出现过剩,大量私抛厂倒闭;地爬墙流行,而是传统瓷片出现过剩。
动态性过剩成为常态,由于我国陶瓷砖产量基数巨大,抛光砖、瓷片、仿古砖、大理石瓷砖、喷墨印花砖等多种品种中,今年几类产品表现过剩,明年另几类产品过剩。
相对过剩是由于陶瓷砖产品是极为个性化的产品,整个行业几乎都由民营、私有企业分散构成,市场经济主导、行业充分竞争,行业自身具有极强的应对调节能力,各时期出现的过剩多是相对过剩,容易调整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