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0 10:45:01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当中国的茶叶喝了,丝绸烂了,抹去尘埃,昔日的中国陶瓷依然灿灿生辉。”古代东西方交流是写在中国陶瓷上的。而“BIANC DE CHINE”——“中国白”,这个颇具有东方意境的称谓是17世纪欧洲国家对产自福建德化白瓷的美誉,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早已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彰显了德化白瓷精湛高超的工艺。
历经千年风霜,今天的瓷都德化古韵瓷香焕新颜,依然瓷香飘逸。在这片因瓷而灵秀的土地上,“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陶瓷文化历史名城”等美誉声名远扬。
(一)窑火映红的天空
作为民窑典型代表的德化窑,在中国民窑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化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印纹陶的制作,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区丁溪村的云尾山、牛尾寨、四埔山等3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乡下的后坪山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采集到石斧、石矛和印纹陶片。
唐末五代,在德化三班、泗滨村一带,制瓷业就已比较发达,据《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记载:其开基祖教先公居河南,于唐代到德化县,其第五子文丽公得中明经博士,第七子颜仁郁初举进士,文丽公子化綵举国子博士及第,绘“梅岭图”,并著有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
进入宋元,制瓷工艺已采用轮作、模印和胎接技术,以龙窑和“鸡笼窑”大量烧制各式瓷器,陶瓷业已初具规模,德化瓷大量涌入国际市场,畅销海外,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贸易品之一。1976年发掘的屈斗宫古窑址,窑基全长57.10米,宽1.40-2.95米,共分为17间,其生产规模可想而知。
宋元时期德化瓷产品以青白瓷为主,主要是国外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器型主要有碗、盘、炉、盒、壶、军持等。这些瓷器造型优雅,釉色晶莹润泽,温润如玉。
明代,是德化窑陶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德化窑烧制的白瓷驰名于世,有“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其釉色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象牙白”之美称,西方则称之为“中国白”,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和“中国瓷器之上品”。明代又是德化窑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窑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境界,他们的瓷塑作品被视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有“天下共宝之”的美誉。
进入清代以后,德化陶瓷业进入鼎盛时期,开发了釉下青花、釉上五彩和色釉等品种,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德化县各地,出现了“一笼白瓷一箱银”的喜人景象。据文物普查,德化县除美湖、盖德两个乡镇尚未发现清代窑址外,其他乡镇都有清代窑址,仅青花窑址便有177处,为历代以来窑址数的最高峰。德化青花瓷大量销往中国各地与东南亚以及非洲各国,清嘉庆德化诗人郑兼才《窑工》诗描绘了当时外销瓷的盛况:“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特别是“泰兴号”沉船发现的35万件的德化青花瓷器,进一步证明德化瓷的生产和外销在清代已达到全盛时期。
民国时期,由于战祸连年,民不聊生,德化瓷的生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陶瓷市场日趋萧条,瓷业每况愈下,已全无明清时期的盛景。尽管如此,在德化窑民国瓷器中,也不乏精致的作品。瓷雕老艺人许友义三兄弟、瓷雕艺人苏学金、彩画艺人郑少陶等即是当时的佼佼者,1915年苏学金所雕制的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30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精心雕制的“五百罗汉”系列瓷雕,形态逼真,开创了古今系列瓷雕的新纪录。此外,民国时期也有一些精美的五彩和粉彩瓷,令人叹为观止。
(二)600年前的“世界官窑”
600年前,德化白瓷开始征服世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中国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谱写出一部辉煌的陶瓷外销史,与此同时,德化窑成为天下“独白”的世界官窑。
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外销瓷开始于宋代。当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很发达,陶瓷大量运销海外。1932年冯和法在《中国瓷业之现状及其状况》一文中提到:“宋末,荷兰人从福建(主要应指泉州)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他的游记中盛赞德化的瓷器:“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1292年归国时,马可·波罗从福建带回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尔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于是,又有了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的说法。
明代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研究工作的叶文程老先生说:“明代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特别是永乐、宣德年间。1685年,英国派遣了商船‘中国商人’号到达福建厦门,第一次大批运载了德化瓷等物品回国。当时在厦门的欧洲商人,特别是法国人把德化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
德化瓷进入欧洲后,立即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据说1607年法国太子用一只中国瓷碗喝肉汤,已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在当时,只有国王和贵族才买得起瓷器这样的贵重珍品。
据资料记载,16-18世纪时,欧洲皇室贵族对瓷器的狂热达到了极限,这也簇生了欧洲瓷器的诞生,不少皇家瓷器工厂都纷纷模仿生产。在德国德累斯顿,身为萨克森选帝侯和波兰国王的奥古斯都大力王,曾一度迷恋德化产的“中国白”瓷器。在奥古斯都大力王的推动与号召下,1709年3月,他们终于烧制出了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1710年,世界著名的迈森瓷器制造厂成立了,它是欧洲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瓷器制造厂,并一度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瓷器制造业。接下来的50年,欧洲的瓷器中心便转移到了迈森地区。此外,法国的圣科得、查得雷瓷器工厂、英国伦敦西部的切尔西工厂也都纷纷仿制生产德化瓷。德国迈森甚至还模仿生产德化的弥勒佛,也曾用红色粘土复制了德化产的高14吋的观音立像。
18世纪中期,欧洲制瓷业的中心从迈森转移到法国,当时法国的Sesvres瓷器厂是欧洲著名瓷器生产中心。进入19世纪之后,欧洲瓷器工业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英国。英国的普利茅斯、切尔西等地因形成大规模的生产瓷器而闻名。
如今,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立陶宛、罗马尼亚、匈牙利、瑞典、葡萄牙、荷兰等国都能窥见日用器、玩具瓷、宗教瓷等大量德化白瓷。在欧美各国著名博物馆也都有大量德化窑瓷器。当时德化白瓷也为许多世界艺术家们所珍爱,如意大利著名美蒂奇家族至今还珍藏着大量的德化瓷,马萨乔、达·芬奇、拉菲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受到美蒂奇家族的影响。
(三)焕发新生的“世界瓷都”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陶瓷业获得新生,陶瓷艺术焕发出巨大的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化县坚持“传统瓷雕精品化、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艺术化”的思路,把陶瓷业作为支柱产业优先发展,致力培育壮大。如今,德化拥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出口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形成了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陶瓷等产业格局,被评为“中国百佳产业集群”。
1993年,时任总理的李鹏欣然提笔,书下“德化名瓷、瓷国明珠”的题词。德化相继获得“中国瓷都”、“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文化旅游大县”、“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
传承兴艺。聪慧的德化人师承传统,实现技艺传承。现代瓷雕大师们很好的运用了何派传承下来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在国内、国际的各种瓷雕艺术评比中捧金夺银。柯宏荣、邱双炯、赖礼同等一批瓷雕大师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永久收藏;同时,许多瓷雕艺术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品。现今的德化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首个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品牌兴瓷。多年来,德化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成立县品牌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品牌培育宣传,建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品牌联盟,支持企业设立品牌营销中心,对外统一使用“中国瓷都·德化”标志进行品牌宣传营销,强势打造“中国瓷都·德化”区域品牌。当前,德化在不同大中城市设立中国瓷都·德化陶瓷营销中心、陶瓷营销网点2万多个,有力提高瓷都德化的品牌知名度;共有商标注册1888件,境外商标注册9件,驰名商标5件、著名商标36件、知名商标45件、地理标志商标3件,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居福建省山区县前列;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3名、省级大师57名、市级大师43名,而且“人名商标”渐渐成为趋势,既有利于保护版权,也有利于提升作品附加值,发展大师经济。
文化兴业。近年,德化深入挖掘和培育陶瓷文化,致力把陶瓷文化打造成为泉州乃至福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之一。先后成立陶瓷文管办、文化研究中心,提升陶瓷博物馆并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出版《德化陶瓷志》等十多本陶瓷文化著作;成功发行纪念中摩建交50周年的“世界首枚陶瓷邮票小全张”、德化窑瓷器特种邮票;德化陶瓷《中国白》作为福建省大型电视文化系列片《文化福建》唯一代表作品在京首映式播出等,2012年,成功入选“千年古县”、“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等国家名片。目前,德化确定发展陶瓷文化产业作为陶瓷产业转型方向和突破口,着力创优发展环境,推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成立产业园区管委会,大力实施一部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一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一批陶瓷文化基地等“十个一”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陶瓷文化项目,推动陶瓷业由“制造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平台兴县。当前,德化正积极向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申请授予“世界陶瓷之都”荣誉称号,以此为契机,推动世界陶瓷产业的传承发展和保护。由此,德化将打造更高水准的发展平台:一是构筑“一心四组团”城市组团格局,县城以国际陶瓷艺术城、高端陶瓷总部区,龙浔以陆地港、高速物流区,三班以中国茶具城,盖德以陶瓷文化古镇,雷峰、南埕、水口以温泉度假休闲旅游区的组团式布局,景区、库区、林区、矿区、农区“五区”联动发展,打造城镇化建设“升级版”;二是建设国际陶瓷艺术城,占地1000亩,打造成为展示贸易、观赏制作、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中国陶瓷文化与陶瓷旅游的主要中心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陶瓷展销窗口;三是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圈,创建省级创业孵化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中国最大的陶瓷电子商务基地;四是建设中国茶具城,总投资6亿元,建设茶具主营销区及物流、会展、批发、电商等相关配套设施,定位于集茶具批发、展示、零售、研讨、交流、培训、实践等为一体的国际化专业茶具市场;五是建设中国china陶瓷文化古镇,包括陶瓷文化客栈一条街、陶瓷海丝之路文化街等8大文化街区,中国陶瓷文化主题公园、中国陶瓷大师村等5个文化板块,陶瓷宗教文化馆、陶瓷养生文化馆等4大文化中心;六是以“市场开发、商业运作”的模式规划设计陶瓷大师园,把大师园打造成为陶瓷技艺传承的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