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5-28 17:11:53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自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正在像风一样吹进传统行业。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互联网产业自身来看,经过20年发展,以互联网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巨大,而且增长强劲。同时,互联网已然成为重要的经济引擎,未来GDP的增长和产业升级,要依靠互联网及相关产业发挥重要的拉动作用。而互联网在颠覆传统行业的同时,也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力量,加速倒逼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毫无疑问,“互联网+”能使整个产业产生化学反应,把我国的产业格局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但是,“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粘在一起,“互联网+”究竟应该“加什么”、“怎么加”、“怎样落地”、“最终能达到什么效果”等,这是所有企业都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此,本刊特开设《“互联网+”进行时》专题报道,以期通过政协这个平台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凝聚共识、建言献策。
“‘互联网+’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代表传统互联网创业时代的结束,机会窗口已经关闭;但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远远超过它终结的那部分,重构供需意味着创业第二春,再小的初心和梦想都能成为创新之源。”这是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总裁俞永福对“互联网+”的理解,这番话可能也是现在众多中小企业面对“互联网+”时最贴切的心态。
自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使其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新引擎以来,“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掀起一阵旋风。当前,受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对他们而言,尽管互联网对传统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互联网+”更多的是为传统产业注入了新的力量。
“面对全国4000万户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加上一些个体私营经济,只有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才能给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便利,包括咨询、培训、信息化的服务和商务。”在近日工信部举办的“2015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王黎明表示,“互联网+”四项内容的其中一项就是,大力推进“互联网+中小企业”。
不过,“互联网+”不是一个标签,也并非想加就能加。对于站在“互联网+”风口上的中小企业而言,“互联网+”到底加什么?怎么加?能否产生化学反应并从根本上获益,进而实现企业腾飞,已成为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话题。
“互联网+”让传统产业“发新芽”
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6.49亿,普及率已达到47.9%,互联网产业已在深刻影响整个市场经济,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产业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已在进行当中。
“‘互联网+’战略为中国产业和商业发展营造了一个新的生态环境,确立了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新经济理念,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对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重塑。”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部研究员张莉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她看来,“互联网+”传统产业模式或商业模式并非只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而是将互联网经济的理念、技术和成果,渗透、融合到传统产业和商业之中。“互联网+零售”诞生了网络零售,“互联网+外贸”成为跨境电子商务。“互联网+”如转化酶,与不同的产业结合将诞生出不同的产业模式和商业模式,从而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面提升。
事实上,在最近一两年,这一趋势表现的越发明显:大型零售巨头华联、银泰、万达等积极应对阿里的淘宝和天猫、腾讯的微信购物等带来的挑战,陆续开展与手机淘宝、微信的合作;面对支付宝、余额宝等带来的竞争压力,四大银行不断推出各类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并通过降低快捷支付限额等手段作出回应。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到传统行业“圈地”的争夺同样激烈。为打造互联网生态系统,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龙头们纷纷进行投资与合作,遍布打车、餐饮、地图、视频、团购、旅游、百货、移动支付等各个领域,在构筑自身全方位竞争实力的同时,也带来各产业领域的竞争态势的变革。
在俞永福看来,“互联网+”的核心是重构供需产生新的经济能量,是一个剧烈化学反应,不是切割原来的市场,而是巨大的增量。
在他看来,“互联网+”做到了真正的重构供需。因为非互联网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后,不只是改善了效率,而是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产生增量,从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给端是“点石成金”,将原本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则是“无中生有”,创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费场景。两者结合,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共享经济”。
“下雨天大家不愿意出门吃火锅,但是如果有人把火锅送到家里来,就创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增加了需求。再如专车软件,与打车软件不同的是,它的模式是将社会中更多的闲散车辆集中起来,成为商品资源进入商业流程,增加了供给;而乘客日常则在打车之余,多了专车的选择,需求也增加了。”俞永福举例说,重构供需就是典型的“互联网+”。
他认为,未来随着互联网和非互联网融合的进一步加深,可能没有必要再区分互联网和非互联网了,所有行业最终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的本质是再造质变
不过,对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不是想加就能加,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粘在一起,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对中小企业来说,‘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融入到传统企业的每个环节中,以用户为核心,设计并生产产品,从而砍掉低效率、不合理的部分。当下传统企业面临的困境,比如采购成本高、去库存化难、用户黏性不高等,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清晰地比较成本高低、用户定位与市场需求,从而不断去满足用户。”长期研究互联网行业的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副秘书长李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正在对零售、金融、教育、医疗、汽车、农业等几乎所有传统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现在市场尚处于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的早期,中小企业应主动进行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的自我颠覆与变革,加速行业的互联网化程度,实现行业+互联网的深入融合,突破现有的发展瓶颈。
在他看来,“互联网+”的本质,不是简单模块叠加,而是再造质变。目前国内许多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对“互联网+”的认识集中在认为开辟了电商平台,或者进行了网络营销就等于实现了“互联网+”,这是造成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互联网+’需要做脱胎换骨式的体制改造,倘若企业仅仅把电商当成一个新生业务渠道,或者把互联网业务当成一个新业务模块而非战略方向,则难免跟自身线下渠道恶性竞争,产生左右手互博现象,导致内部资源耗损巨大,难以让新业务渡过有投入无产出的成长期。”李阳认为。
他举例说,对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其实离我们并没有那么远,国外的一些服装品牌,像Zara、优衣库这样的品牌早已融入“互联网+”,他们的产品从需求出发,分析数据,确定市场容量,弹性生产销售,这是“互联网+”时代的供应链模式。而从设计师的想法到实现销售的周期是15天,相比而言,国内同类企业平均需要6个月。
“对中小企业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尽快制定企业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应加快制定“互联网+”战略,将互联网与区域优势相结合,与企业优势相结合,与专业优势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融入企业的生产、采购、储存、营销全过程,融入企业管理和文化之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他认为,中小企业通过“互联网+”,能够创新三个发展,一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行业融合,创造新的产业模式;二是通过“互联网+”在互联网平台上扩展企业技术,产生集合效应;三是“互联网+”未来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商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