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背负“三高” 晋江建陶的生死抉择

发布时间:2016-04-13 17:10:06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是陶瓷行业30多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摆脱不去的标签,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明确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再次将陶瓷行业推向生死抉择。
庆幸的是,在晋江政企共同努力下,未雨绸缪,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晋江陶瓷可持续发展争取到新的生机。

1
粗放式增长 “后遗症”明显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但对于晋江陶瓷行业来讲却不然。近日,记者走访多家晋江陶瓷企业发现,尽管今年开工已经近两个月了,企业窑炉点火的并不多,天工陶瓷城也不复往昔的热闹景象。不少商家表示,近几年的陶瓷生意,一年比一年难做。
季节交替轮回,产业也是如此。陶瓷建材业是晋江起步较早的传统制造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晋江市陶瓷建材业经历了起步荫芽、快速发展、调整提高几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
相比内墙砖色彩、规格丰富,相同的规格、颜色的外墙砖就显得单一多了,对工艺和设备要求不高。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粗放式增长成为晋江陶瓷行业长期主导的发展模式,不可否认,在行业起步阶段,这种模式为晋江陶瓷产业快速崛起提供捷径。在晋江陶瓷产业鼎盛时期,其中外墙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琉璃瓦基本垄断了全国市场,被列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在当时,晋江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四川夹江以“三山两江”名义并称成为全国五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但晋江陶瓷行业很快便陷入发展瓶颈,与粗放式增长伴生的诸如产品低端、过剩、价格战等“后遗症”,也成为当前行业转型的绊脚石,甚至外墙砖在陶瓷砖中都有“低端产品”的定位。
“瓷砖堆在仓库卖不出去,那就是垃圾。”这句在陶瓷行业中盛行的话,形象地说出了行业现象。
晋江陶瓷行业困境在近几年行业不景气、“煤改气”成本上涨背景下愈演愈烈,部分企业出现低价抢单,虽然生产线看似满负荷生产,但企业却处于亏损状态。
“成本涨了一两块钱,价格再下降一两块钱,相当于企业利润让出三四块钱,这对原本利润在三块钱左右的晋江外墙砖行业来说,不仅企业赚不到钱,还扰乱了市场。”祥达陶瓷吴灿阳对这种行业现象表示愤慨。
有人说,价格战是“最简单也最没有出息的竞争方式”,只能导致企业相互残杀、两败俱伤。如今陶瓷业行业内的价格战早已打得震天响,但是长期的价格战只会令企业不堪重负,不仅如此,即便是价格战也无法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从去年开始,晋江陶瓷企业相继出现“爆仓”现象——产品由于滞销大量堆积在仓库,占用产品存储空间,导致生产流程阻塞、资金无法正常流转。不少企业为了让窑炉保持正常运转,在原本就低廉的价格上,再次降价清仓。这也说明,单靠追求数量扩张、低价竞销只会让企业走进死胡同。
除了内部产业结构矛盾外,晋江陶瓷行业近几年受到外部产区的冲击影响也很大。
“前几年,高安、当阳、漳州等产区还未兴起时,在外墙砖领域,晋江是最大的产能输出地,很多经销商排队要货,企业不愁没订单。这种特殊待遇早就没了,今年很多企业更加纠结,窑炉不点火就接不到单,窑炉点火,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就又来了,还得养着几百号工人。”入驻天工陶瓷城的商家何先生告诉记者,“三山两江”的产业格局早就被打破,几年间陶瓷产区遍地开花,广东清远、江门、肇庆、云浮,福建漳州,江西高安、丰城、宜春、萍乡,湖南岳阳、衡阳、株洲,湖北当阳、蕲春、浠水、黄梅,广西藤县、贺州,河南内黄、鹤壁,宁夏中卫,甘肃白银,内蒙古鄂尔多斯、阿拉善盟,辽宁法库等,大大小小的产区迅速崛起。
这些新崛起的产区,要么靠近能源地,有成本低的竞争优势;要么产区面积大,可以兴建大型窑炉,有产量大的竞争优势。这在产品价格上相比晋江产区更具优势,晋江陶瓷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面临更多考验。

2
回归产品本质 抢占中高端“蓝海”
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瓷砖都出现产能过剩,从目前瓷砖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晋江瓷砖行业以中小型瓷砖企业为主,而这些瓷砖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相对较小,其瓷砖产品均以中低端为主。在此之外,华泰、豪山、祥达、恒达等部分规模企业已经意识到,中高端产品的市场空间还是“蓝海”。
日前,记者从福建华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今年来加大陶板新品的研发力度,在常规陶板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了釉面、异型等高端陶板新品,大大扩大了陶板的应用范围。
“釉面、异型等陶板新品,外观更为美观,可以充分展现建筑物的文化内涵,附加价值也更高。”华泰集团董事长吴国良表示,陶板在经历了高速增长、突然下滑之后,现在又进入复苏的状态,今年包括腾讯、华为等国家标志性的企业,在装饰和设计上都采用陶板,可见陶板的市场认可度日渐升高,其应用空间也不断扩大,紧跟市场变化,TOB陶板也在不断升级,推出更多高端新品。
在吴国良看来,在建陶产能严重过剩、建材市场越来越冷淡、销售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陶企想要逆境求生,关键的突破口是回归产品本质。在产品的品质、花色、品种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加强产品设计的独立自主能力,丰富瓷砖品类,生产、销售差异化产品是陶瓷企业的主旋律。
回归产品本质,是晋江企业响应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做法。今年,祥达陶瓷不仅全开生产线,在产品升级上也下足工夫,吴灿阳表示,在消费趋于理性的当前,单靠“面子”可不一定能吸引消费者,祥达陶瓷从去年开始便投入资金研发超白坯底且吸水率极低的产品,今年顺利进行投产,为企业赢得不少订单;恒达陶瓷也顺应市场需求,推出了30多款复古系列产品,该公司总经理翁以团告诉记者,这一系列产品定位高端,花色、品种极其丰富,一经推出,便受到多家大地产商的青睐。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受国家房产政策、股市等方面的影响,建陶行业发展进入缓慢增长期。与此同时,陶瓷行业普遍承受着成本上升、环保、反倾销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行业产品的同质化,加剧了行业各品牌的竞争,陶瓷行业进入新的竞争格局,向着两极分化趋势发展。
“跟风的时代已经过去,产能已经过剩,低端产品已经饱和,现在市场所需要的是有价值、有个性、高端的陶瓷产品。传统产品已经没有竞争力,华泰集团也是依托陶板等创新、高端产品才能持续发展。大家都在做同质化的东西,你只有做差异化才会有出路,创新是永远的驱动,任何一个行业必须不断创新,有创新才有好的价位才有市场。”吴国良同时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和创新性建陶企业,鼓励企业以资金、技术,通过并购兼并、重组、技术、合作等形式,带动建陶产业转型升级。

3
绿色环保先行 政企共发力

产业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其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
“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是陶瓷行业30多年发展历程中一直摆脱不去的标签,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明确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再次将陶瓷行业推向生死抉择。庆幸的是,在政企的互动下,晋江未雨绸缪,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业内人士表示,低碳环保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策略,也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资源保护,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走新型现代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陶瓷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既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也符合陶瓷行业的实际,更是陶瓷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推进晋江建陶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晋江政企的共同目标。早在“供给侧改革”提出之前,晋江建陶行业就率先拉开转型升级的序幕。
2011年底,晋江开始启动建陶业“煤改气”——推广使用天然气,替代传统的烧煤模式。正是这场“煤改气”的风暴,拉开了晋江陶瓷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
“煤改气”,对于晋江陶瓷业来说,着实是一场“大考”。相比传统烧煤耗能模式,天然气的成本更高,进一步蚕食原本就微利的外墙砖利润空间,由此也加速晋江陶瓷行业的结构调整,部分低端、不达标、竞争力弱的企业将被淘汰,这也为优秀的企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除了政府引导行业向绿色环保转型外,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作为晋江建陶行业首批“煤改气”企业之一,宏华集团的环保意识尤为突出,该公司副总经理洪坤申告诉记者,在响应“煤改气”号召的同时,宏华集团通过近三年的研发,推出“乾顺”系列薄砖陆续面市,创新性产品不仅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空间,厚度不到传统瓷砖1/2的薄砖,在节能环保方面也是亮点十足。
“陶瓷薄砖与同类传统产品相比,单位面积建筑陶瓷材料用量降低一半以上,从原材料使用量到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都很好地实现节材节能的低碳目标。”洪坤申表示,在节能环保、降低碳排放量的大趋势下,瓷砖的薄型化必然会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越早掌握瓷砖薄型化生产技术就可能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抢得优势。
无独有偶,2014年,万利集团也推出900mm×1800mm超大规格薄板,产品厚度不到5mm,该款产品性能突出,其断裂模数≥50MPa,破坏强度≥800N,吸水率≤0.5%,各项材料性能远超传统陶瓷、石材、铝塑板等材料。
推动产业向绿色环保转型,不仅是晋江陶瓷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也将是晋江陶瓷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

他山之石:意大利“瘦身”再升级

其实,早在数年前的金融危机中,意大利陶瓷也经历了类似中国“去产能”的过程,一年之内产量减少了约1/3。然而,在产量锐减1/3的“重创”之后,意大利陶瓷却迅速崛起,并始终牢牢盘踞在世界陶瓷金字塔顶端。
“2009年是意大利陶瓷史上最差的一年”。这是时任意大利陶瓷工业联盟的副会长Emilio
Mussini在一次记者招待会时所说的一句话。差在哪里?当天发布的一组数据能很好地说明情况:截至2009年12月31日,意大利陶瓷产业投资总额达2.207亿欧元,同比减少27.36%;产量垂直下跌至3.6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8.2%。
意大利是一个原材料匮乏的国家,生产瓷砖所需的原材料均需从国外进口,并且政府要求企业必须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行生产,导致瓷砖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其单位面积的瓷砖生产成本甚至数倍于中国瓷砖。那一阶段,中国瓷砖开始大量出口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对意大利瓷砖的生产和出口的打击十分沉重,尤其是在低端市场,意大利瓷砖毫无竞争优势。
在居高不下的成本制约下,意大利陶瓷失去了大部分的中低端市场。素有“奢侈品之国”之称的意大利,于是决定将陶瓷产业也往高端、奢侈品的方向发展。
产能“瘦身”后,意大利陶瓷企业更加注重产品气质,其在设计、品牌及对工匠精神的追求方面没有降低,而是更加追求极致。为了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意大利陶瓷企业加大了每年在设备上的投资,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2008年至2015年间,意大利陶瓷企业在生产设备上投入的费用年均增长10%,2015年的增长更是达到了27%。
目前,意大利陶瓷企业不多,且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但都拥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成为引领国际陶瓷工艺的前沿阵地。

© 版权所有: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   http://www.fjcia.com   邮编:350001 闽ICP备18029648号-1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省府路1号金皇大厦6楼625室   电话:0591-87606506   传真:0591-8756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