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04 11:13:00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一、积极引导,促进产业在转移中升级
受环保压力及矿产资源萎缩、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近年来,许多传统陶瓷产区企业面临异地转移、改造、提升问题,形成陶瓷产业不断由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次发达地区、由资源枯竭地区向资源丰富地区、由生产成本高地区向生产成本低地区逐步转移的态势。产业转移、分流可以有效改善目前我国陶瓷产业发展、分布不均衡的局面,但需要注意,产业转移的同时要顺势淘汰落后的装备和技术,利用新装备和新技术进行产业的提升,提高产品品质,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承接转移的新兴产区需要合理规划,注意资源分配、环境污染等问题,有选择的吸纳,杜绝产业转移成为"污染转移".
陶瓷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科学布局与规划,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的升级,才能实现陶瓷产业的战略转型,推动行业进入良性有序的发展轨道。
二、整体规划管理,实现产业集群化
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发挥群体竞争优势和聚集发展的规模效应,能够有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加强企业间合作,降低企业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的集约利用,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陶土资源的地域性特点,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条件。佛山、潮州拥有我国比较成熟的陶瓷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链不断延伸,区域内聚集了除陶瓷生产、研发企业外,还整合了燃料、原料、陶瓷机械设备、窑炉设计、安装、模具、耐火材料等上游产业,及包装、物流、贸易商、专业市场、出口报关、质量检测等下游产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彰显了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
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园区建设有利于合理规划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原料生产集约化、环保治理集约化、土地资源集约化。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加强环保方面设施建设,实现集中供应清洁能源,统一污染治理,确保清洁生产的需要。
三、节能减排降污,打造循环经济模式
就目前陶瓷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而言,高耗能、资源消耗型特征仍很突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需对清洁能源、三废(废料、废气、废水)处理、除尘、余热利用等环节进行综合治理,制订相关标准,促进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提高能源利用率是节能有效方法。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率达到50%以上,而我国仅为30%左右。陶瓷烧成工序的能耗约占其总能耗的60%,窑炉作为陶瓷烧制关键热工设备,是节能的重点。行业应全面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窑炉,推广环保、节能和智能型窑炉。例如采用辊道窑炉"高温回原"烧成技术,比隧道窑炉节能35%以上。安装高效余热回收设备,充分利用窑炉余热,可降低陶瓷生产的综合能耗30%左右。
陶瓷行业要打造循环经济模式必须解决陶瓷废渣、废料回收再利用问题。我国每年大约产生1300万吨的陶瓷废料,这些陶瓷渣料在自然的条件下难以自然降解,采用传统的填埋办法,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也会破环生态环境。目前我国已经部分解决陶瓷废渣、废料循环利用问题,陶瓷废瓷清洁打碎后可重新作为生产原料;陶瓷废渣可加工成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广泛应用。行业应大力研究、推广陶瓷废渣、废料回收利用,完善回收体系,推动陶瓷循环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
四、合理规划使用陶土资源,尽快实施原料标准化
陶瓷生产以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物资源为材料,大量消耗及无序开采,使我国矿产资源日益枯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到陶瓷业的可持续发展。陶瓷名城景德镇因为瓷土矿枯竭,已列入我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著名陶瓷产区--广东佛山、河北唐山等,当地陶土资源也已消耗殆尽,不得不转向周边省份开采,生产成本持续高涨。陶瓷行业应防患于未然,树立危机意识,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矿物资源特别是稀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
我国陶瓷行业还应加强、推广原料标准化、商品化工作。在一些陶瓷强国如西班牙、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已实现了原料的标准化,而我国目前仍处于一片空白。推广原料标准化可以保证原料化学成分稳定,进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只有实现了陶瓷原料的标准化,才会有产品的标准化,产品质量才会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才能提升。(来源:中国轻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