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7-16 16:53:07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在连续17年的持续增长后,河南服装出口行业首次出现了全面下滑。7月14日,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布了首份针对上半年服装出口的分析报告。
据其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1~6月,河南省出口服装1092批,1290万件,447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批次、数量、金额分别下降了2.24%、15.24%和12.28%。
河南纺织行业的境遇只是整个出口行业的一个缩影。据此前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1~6月,中国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9%,比去年下降5.7个百分点。一向被认为是出口旺季的6月也创下今年以来的第二低,同比增长17.6%。
增速放缓的背后,是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的考验。尤其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上升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部分企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利润下降危及生存
“现在我们陶瓷出口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目前日用陶瓷企业已死掉一半。”焦作市巨亿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师晶大倒苦水。
利润的消失正在使这些企业对曾经极度渴望的订单望而生畏,“有的订单已排到8月份,而企业却不得不把一些订单推掉,因为就目前的形势来预测,接的单子越多,亏损就越大。”
据卢师晶介绍,造成目前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原材料涨价、工资成本、能源等各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
与陶瓷行业的“悲惨”境遇相比,长期处于我国出口商品第一把交椅的纺织服装行业,同样正在遭受利润逐步消失的煎熬。
据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杰介绍,“目前,企业的利润仅剩下2%~4%。”铜牛集团下属的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是专门生产出口针织服装的企业,产品出口率达到80%以上,年出口销量达3000多万美金。
而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调查显示,2008年一季度,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纺织行业2/3的企业平均利润只有0.62%。
比销售利润下降更为沉重的压力是客户的流失。据刘杰透露,与他们长期合作的一些国外客户可能会放弃继续与他们合作,从而去选择成本更低的周边国家的企业。面对这一困境,作为企业的掌门人,刘杰已经开始寻找应对之策:一方面积极地跟客户调整一些产品结构,通过生产利润相对较大的高端产品来弥补损失,另一方面,扩大国内市场的销售。
不仅仅是陶瓷、纺织,电子元器件、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类似。位于连云港的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透露,“今年的毛利率相比去年同期下降8%左右。”该负责人解释说,由于企业85%的产品都是成熟产品,价格和客户相对稳定,很难把原材料、劳动力等增加的成本通过提价转嫁给外商。为此,公司也想了不少办法开源节流,但仍跟不上成本上升的步伐。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如果这些企业不能尽快消化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那么只能选择转型、外迁或者倒闭。”
利好或将出台
出口企业遭遇的危机已经引起高层关注。7月14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上半年出口结构中,有一些产业,特别是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反映出出口经营的困难。”
高虎城告诉媒体,商务部正与其他部门一同对出口困难的产业进行调研,将适时根据调研情况提出政策建议。
而在此前,关于纺织业出口退税即将调整的传闻在坊间早已传开。商务部高层的此番表态,更使得整个出口行业看到了政策调整的希望。
7月份以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赴江苏、上海,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赴广东,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赴山东,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对温州等地相继展开调研,外贸企业的经营困局是此次系列调研的重点。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在温州调研时,勉励浙江企业要再振企业家精神,创造更多价值。针对企业家提到的外贸型企业面临汇率和出口退税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于宏观组合调控的担忧,陈德铭透露,“目前在政策层面上不会有对制造业的‘利空’消息出现。”
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调研时则呼吁,“在企业竞争力降低、利润空间缩小的情况下,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出手,改善企业的不利状况。” 他指出,人民币升值等诸多不利影响,给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越来越突出。在这个时候,政府要“放水养鱼”,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使其不断成长、壮大。
7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到浙江温州、杭州等地考察。外向型经济运行和企业发展状况是他此次考察的重点。他先后来到正泰、法派集团、日丰公司、华峰集团等企业,仔细了解产品销售、生产成本、资金条件等情况。
所有这些,都将为在本周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形势分析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业内观察人士认为,这次关系下半年宏观政策走向的会议,虽然不会改变目前宏观调控的基调,但对部分行业的政策会有所调整。
据外电报道,官方消息人士透露,上周国务院要求商务部向其报告今年上半年的外贸情况并提出政策上的建议。商务部在建议中称,出口企业需更多时间作出调整,否则许多企业将会面临倒闭。
升级不可逆转
7月4日,在山东调研外贸形势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外贸形势座谈会上指出,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从结构上、方式上、质量上来解决眼前的困难,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越是在困难的时候,政府和企业越要统一认识,看到有利条件和发展潜力,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从高层们调研中,我们也能理解,出台政策主要还是要依据国际国内总体形势来定。”参加了多次国家高层调研座谈活动的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在表示对决策层理解的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未来政策的期待,“但熬到现在就已经是胜利,我们还要加大创新力度,做大做强,走高端路线,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万通投资银行董事顾问孙飞有着相似的观点,在他看来,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出口型中小企业遭受的打击比较大。但只靠政府的帮助是不太现实的,企业应该做更多的自救工作。比如并购重组,一些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型出口企业合并为一个较大的、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企业,这就是一种应对方法。
如果企业资金比较充足,可以谋求产业升级,如果资金不足,可以寻求信贷支持或是股权融资。总之,企业必须积极寻求自我调整的方法,争取先一步摆脱困境。
“在目前的形势下,一些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出口企业肯定面临生存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副主任姚枝仲认为,目前外贸面临两个冲击:外部需求的冲击;国内的用工成本上升。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冲击。受此影响最大的是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这个产业的劳动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但他同时认为,这种结构性调整是我们实现这些领域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姚枝仲认为,“这些抗风险能力较差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可以看作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下一步,中国过去那种用低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形式,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中国要持续地提高人力资本的素质,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产品增值能力和产品的技术含量,真正提升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间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点也意味着,今后20年,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