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01 10:52:28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专题策划 梅华全 陈俊达
“Blanc de chine”(法文)这个名词诞生于明末清初,中国的一座名为“德化”的山区小县,以其惊人的制瓷技艺惊动了全世界。从那时起,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爱丁堡的苏格兰皇家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的雷克斯博利博物馆等许多全球知名的博物馆开始收藏起这种叫“中国白”的瓷器。她们洁白如玉,温润如水,其技艺传承千年,经久不衰……
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吉美博物馆、爱丁堡的苏格兰皇家博物馆、阿姆斯特丹的雷克斯博利博物馆、莫斯科的东方艺术博物馆、德累斯顿的国立美术馆……这些全球知名的博物馆都珍藏着同一种中国瓷器——“中国白”(法文“Blanc de chine),这“白”不是鼎鼎大名、白中带青的景德镇青花瓷,也不是专供御用的定窑白瓷,而是来自中国东南沿海、曾经最繁华的泉州港的德化白瓷。
这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在大众的印象中,德化不过是生产现代日用陶瓷较为出名,何来的“大名”?殊不知,在中外的学术界和收藏鉴赏界,德化白瓷一直有着非常高的声望:赵汝珍编述的《古玩指南》赞其“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则称之“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法国人波西尔在他的《中国美术》一书中认为它“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名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似象牙”。而日本学者上田恭辅在他的著作《支那古陶磁研究的手引》更是将德化白瓷誉为了“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可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说实在的,这些并不是过誉,真正见过德化瓷精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笔者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就见过一尊何朝宗款的“鹤鹿老人”——老人坐在岩石上,麇鹿匍匐膝下,仙鹤盘旋脚边。老人的双手抱在胸前,靠在身前的茶几上,双目微闭,脸含微笑,衣服轻松地披在身上,活脱脱就是一个民间老寿星,十分传神。
何朝宗款文昌帝君 私人收藏
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明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是这样介绍德化瓷的:“凡白土日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土出永定,窑在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这个观点在农本思想为主导的明代社会是合理的,但从我国的陶艺雕塑发展史来看,正是德化窑的瓷塑挽救了陶艺雕塑的颓势。在宋代之前,气势恢宏的秦代兵马俑、雍容华贵的唐三彩都是令世界赞叹的上乘陶艺雕塑品,但自宋代起,陶塑慢慢开始没落,直到德化瓷塑横空出世,以瓷的质感为底蕴,塑造了一批批活灵活现的神仙形象,终于撑起了明清陶瓷雕塑,成为一个时代的陶塑代表。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林希宗、林孝宗等瓷塑艺术大师运用纯朴的艺术语言和独到的审美意识,通过“瓷雕”技法将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一一重现。这些瓷塑虽形态各异,却都传神写意,既丰富了人的感官享受,也为世俗化的生活领域开辟了一片清新隽永的天地。尤其是被誉为“瓷圣”的何朝宗,其不断推陈出新的表现手法和精妙的衣纹神韵刻画可谓“前无古人,后难来者”。可以说,德化瓷雕的艺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雕塑史上,都可称之为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
与古代文人不重视德化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化瓷一被马可·波罗介绍到欧洲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投入沸水中而不破裂,置于冰点以下,也不会变色、变形及损破釉面的特点和适应西方用途的品种受到了欧洲各阶层的喜爱,并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德化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地替代了欧洲原有的金银厨具,成为了日用瓷的主流。而独具东方艺术风格的观音瓷塑、人物像和梅花杯等精品更是被欧洲国家的宫廷、帝王、贵族争相收藏。他们把德化瓷充作室内陈设和装饰,作为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墙壁、天花板和窗口凹处都是用瓷镶的。他们还喜欢搜集中国观音、罗汉等佛像瓷塑,摆设在文玩架上。皇帝贵族们的收藏更丰富,布置也特别豪华。例如法王路易十四有专藏瓷器的凡尔赛宫镜厅,还特地建筑了瓷宫;波兰王约翰三世在维拉努哈宫侧殿有专陈瓷器的中国厅;德国选帝侯更把中国瓷器视为艺术品而集存于德累斯顿的瓷宫。路易十四的摄政王马扎然、著名戏剧家莫里哀也都是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十七世纪晚期及十八世纪时,欧洲的贵族家庭中,常有‘瓷器室’的设置,以陈列中国瓷器包括外销瓷。他们还特别设计木制家具以作大件华瓷的器座,连中等人家也将华瓷的盘、碟定置墙上以为装饰。”(夏鼐《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十七世纪末,在迷恋“中国白”瓷器的奥古斯都王大力推动与号召之下,德国迈森(Meissen)皇家瓷厂终于成功仿制德化瓷。随后,1710年,世界著名的迈森瓷器制造厂成立。它是欧洲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瓷器制造厂,并一度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瓷器制造业,由此,整个欧洲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以德化白瓷为样本的制瓷史。在市场上,德国的迈森、法国的圣·克劳德、英国的切尔西等陶瓷工厂都以效仿德化的白瓷去与德化的瓷器竞争。但德化白瓷惟一特殊的技术——釉和素胎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每一件产品都莹润、柔和、光泽明亮的优点是任何仿造的瓷器却无法相比的。因此,每一年德化瓷器仍是以几千万担的数量输入欧洲。 叶文程,厦门大学教授,古陶瓷研究专家 不仅如此,在东南亚德化瓷的影响力同样非常大。在德化瓷传入以前,东南亚的国家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至德化瓷输入以后,为他们提供了精美实用的器皿,才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俗,连寻常人家盛饭都使用起了中国瓦盘。而德化窑生产的军持,更成为一些国家的宗教徒的必需品,如马来人改崇伊斯兰教以后,对军持的需要更多,日常拜访可为小净之用,朝觐麦加可以携贮溪水,归途前司装麦加阿必渗渗(Thewelizamjam)井水和阿拉伯蔷薇水,以赠送亲友和自用。这些由德化窑生产的军持,不仅满足了马来人的需要,也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德化白瓷既是名副其实的“欧洲白瓷之母”,也为全世界陶瓷业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私享家收藏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