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逐渐走向深水区 瓷企转型如何顺利跨越矛盾区
发布时间:2016-01-15 15:57:41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当前,我国家居建材行业普遍遇冷,尤其是我国的陶瓷行业。更有经济学者郎咸平指出,接下来陶瓷行业将出现负增长。先不论他的判断是否准确,单就现在的经济形势而言,各大瓷企都应有“思危”的意识。陶瓷企业转型已是不容更改的事实,当公司处在转型和增长的攻坚战时,常常也是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期。因此,陶瓷企业需牢牢把握这次转型机会。
当公司转型逐渐走向深水区
2012年开始,我们看到大企业转型的速度在加快。王健林在2014年度会上明确提出管理者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发出集团公司开始全面转型的动员令,声称是万达20年来的第四次转型,也是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的一次全新转型。这是在其公司连续第9年保持环比30%以上的增速的基础上的主动之举。
而张瑞敏在参加李克强总理召开的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座谈会上,也透漏出海尔在2014年面临的危局:“我们在全国有3万家店,去年差点完蛋了。现在要搞线上线下联合,把‘电器’变成‘网器’。”张瑞敏透露出的信息颇让人为他捏了一把汗。
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家还在读着吉姆·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就遇到了凯文·凯利的《失控》。在从优秀到卓越的爬坡之路上,集体遇到了“转型”的大坎,你或者说它是大机遇。
随着中国企业新一轮的集体转型之路渐渐向深水区挺近,也不出意外地纷纷遇到了管理方面的新老问题。因为传统优秀企业一旦实施转型,优势常常反而会成为包袱。各种冲突会集中爆发。而每一个问题都可以盘根错节、山大海深,它足以断送掉一场转型,终止企业走向卓越之路。显然,企业管理者面临的新考验已经不期而至。
迎面而来的公司“冲突管理”
管理者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各种各样的“冲突”,利益的、权力的、思维习惯的、管理理念的、甚至包括员工个人内心的冲突。在《我读管理经典》一书中提到,福列特从关注雇员之间的问题解决理论、参与管理、质量范围和其他基于团队的涉及员工在诊断、分析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入手,研究领导者和权力的作用,而她提出来的四个原理之一,就是有关“建设性冲突”。
在福列特看来,冲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既然这一点不能避免,那么,我想我们应该对其加以利用,让它为我们工作,而非对它进行批判。冲突管理的最终结果并不是“胜利”也不是“协商”,而是利益的整合。而协商的方式并不是分出对错,而是达成共识,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达成行动效果。
正是从阐述了这个原理,所以她又提出另一个原理,“重塑领导者的权责”,福列特的观点可以让我们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领导者?找到最明确的答案。我非常喜欢和认同她对于领导者内涵的界定,正如她所言,领导者能力不在于能够施加个人意愿并让其他人追随他,而在于如何把不同的意愿联合起来成为群体的内在动力。
大家必须对这场转型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对于组织中的个体而言,管理没有某个人的胜败之说,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何协调好内部关系达成新的行为共识?接下来需要参与者以科学管理的态度,一举克服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惰性。
因此组织转型中需要第一个学会的就是如何管理“冲突”,如何让自己真正具有领导者的权责,如何把不同意愿联合起来而成为群体的内在动力,让冲突成为建设性的冲突,而不是破坏性的冲突,这是管理者在引领转型的时候极其重要的一点。
组织行为学在认识归因时有一条原理,叫作“自利性归因”。即人们在归因时,会有自利和自我保护的倾向。也因此,当一个结果悬而未决时,人们会将原因归结于一些可以为自己开脱的外因。
改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这场转型不仅是以此产品营销方式、渠道优化的变革,还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管理方式,只有居安思危,先行一步,瓷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