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7-20 14:48:35 您是第 0 位浏览者
说到夹江,没有人不会在头脑中折射出“陶瓷”二字。这个有着中国西部瓷都之称的县城正是依靠以陶瓷产业发展为主导,培养和壮大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形成了可与“温州模式”媲美的独特经济现象。
近年来,夹江立足优势资源、激活民间资金、培育特色产业,坚定不移地培育壮大陶瓷产业集群,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了一条集“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劳务经济、富民经济”为一体的富民强县之路。
从“小而杂”到“专而精”
一道根据市场需求而做的判断题
当满载着陶瓷产品的重型货车一辆辆从身边呼啸而过的时候,人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夹江的道路修补率一直居高不下了。
从陶瓷产品生产、封装到销售、运输等环节,在夹江县城都不一而足。看着如火如荼的产业发展场景,谁也不知道如今蓬勃发展的陶瓷产业,当年竟是“无中生有”。
1992年,夹江全县并无特色产业可言,建材、轻纺、造纸等一些企业“小而全、散而杂”。然而,随着农村建房和城镇建设不断升温,让夹江人看到了陶瓷装饰市场需求的日趋旺盛。于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夹江人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及时把发展重点放在陶瓷产业上。
经过3年的发展,夹江陶瓷产业初显端倪。于是,根据市场效益,夹江人顺势而为,确定将陶瓷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制定了“中低档、低价位”的产业发展定位。由于定位准确,陶瓷企业一开始就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投资回报快,一条生产线一年就可以收回本息,全县很快形成了大办大上陶瓷企业的热潮,产业原始积累进程逐渐加快。
随着农村、小城镇等消费能力的逐步提升,夹江人在1999年底,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陶西移、东资西进的背景中,嗅到了新的市场导向:产业发展定位迅速调整为“限制低档、发展中档、开发高档,满足农村、小城镇、大中城市等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需求”,把做大做强陶瓷业的着力点放在营造环境、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上,引导陶瓷产业超常规发展,实现了陶瓷产业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陶瓷为特色的支柱产业逐步形成。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一次次根据市场需求而做出的敏锐判断,2008年底,夹江全县共有中小企业503户,实现增加值27.68亿元,同比增长56.33%,中小企业对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贡献率达到92.23%,其中,仅陶瓷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就超过60亿元,对县级一般预算收入贡献率为75.32%,吸纳就业6万多人。
同时,凭借着陶瓷产业集群的飞速发展以及集群下中小企业的不断增多,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大大增加。于是,在这个祖国西部的小县城内,吸纳了上万县外就业人员,成为为数不多的劳务输入县,为解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低档砖”到名牌产品
一次次奋力争先的升级蜕变
1999年以前,夹江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发展阶段,不注重行业交流,产区整体水平不高。夹江陶瓷业由此落下“低档砖”的名声。
从症结出发,夹江开始“借外力、强肌体”,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内外并举壮产业。西部大开发伊始,县上赓即出台招商引资40条优惠政策,率先组团赴广东佛山举行投资说明会,轰动南国陶城;1999年夹江县率先拿出100万元专款重奖方舟公司引资人,震动社会各界……于是,新中源、奥斯堡等知名陶瓷企业入驻夹江。
在大量外来优势企业入驻的同时,本土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热情得以激发。新万兴论证储备了3年的高档陶瓷项目在广东企业的“逼”与“引”中迅速上马,填补了夹江抛光砖空白。更多的本土企业通过自营出口、贴牌出口、转口贸易等方式出口到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如今,一些优势中小企业积极尝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15家陶瓷企业在省外建立了生产基地。
2007年,4家中小企业进入全国陶瓷行业销售收入前30强。
实现突破提升,夹江人在投入与引进方面奋力争先,步伐不减。
此外,政府引导力度大大加强。一个个政策吸引着企业争创高端品牌,该县对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品牌的企业给予2万—20万元奖励,并在资金、电力、天然气等要素配置上重点倾斜。目前,全县有“万茂”牌、“树功”牌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15个,中国陶瓷行业名牌8个。
同时,夹江还成立了中国西部瓷都夹江陶瓷协会和四川个体私营协会西部瓷都分会,通过协会推动行业自我管理与协作等方式提升区域品牌。目前,“中国西部瓷都”区域品牌注册已获准通过。在区域品牌提升的同时,政府主动作为,联动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以地区品牌化促进企业品牌化,以企业品牌化提升地区品牌化。
如今夹江陶瓷产品已经走向国际,与南方众多高档瓷器生产厂家决战市场。夹江县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从数量向质量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夹江成为西部陶瓷生产基地、配套中心、销售中心,越来越多的光环聚集在夹江陶瓷产业之上。
从传统发展到科技引领发展
政府之手放大政策、科技效应
中小企业的发展动力如何恒久,中小企业如何才能成长为大企业?政府之手的作用不可小觑。
夹江凭借先人一步的精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优化政务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运行成本,让企业在市场参与中充分竞争、完全放活。
目前,全县97家陶瓷企业全部为民营中小企业,累计吸收民间资金总额35亿元。如此聚集态势的序幕恰好来自于夹江县1994年率全市之先开展国有、集体企业转制,1995年率全省之先成立民营企业管理局。灵活的体制促进了民营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化,大量资金汇集陶瓷产业。
夹江县委、县政府先后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特别是在1995年陶瓷产业起步之初,实行的“查验征收”、“放水养鱼”等政策促进了陶瓷年产量成倍增长。
与此同时,夹江还全方位抓好协调服务,突出解决中小企业能源、运输、资金等瓶颈问题。积极争取铺设了日供气能力达200万立方米的眉-夹天然气管线,天然气、电力列入全省、全市优先供应地区之一;全省第一个县级铁路二类口岸在夹江建成,陶瓷产品铁路运价下调20%;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成立了夹江县益鑫投资公司。
今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双重压力,夹江县委、县政府积极协助中小企业克服紧缺要素的困难,组织恢复生产,全力帮助中小企业拓展灾后恢复重建市场,促进夹江陶瓷实现了震后触底反弹,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可喜态势。1-6月,全县中小企业对县级一般预算收入贡献率为93.11%;其中陶瓷产业集群销售收入为40.12亿元,对县级一般预算收入贡献率为80.32%。
同时,为中小企业找“娘家”,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促进中小企业“抱团”聚集,更成为政府的重要引导方向。
夹江大力发展与陶瓷业相关的物流、釉料、包装等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以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目前,全县共有各类配套中小企业290户,产值达15亿元,占陶瓷业总产值的1/4。对于优势和弱小中小企业则定出两条路径:让一批优势中小陶瓷企业实施“专而精”的经营策略,与大企业实施错位竞争;让一部分规模小、实力弱的陶瓷企业转向为大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
产业配套促进了产业集聚,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逐步成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
不停歇,恐落后。夹江陶瓷产业抓住“创新”这个关键点,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科研院校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四川省建筑陶瓷红坯研发中心在远大陶瓷成立,全省唯一的四川省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建辉陶瓷成立,景德镇陶瓷学院、咸阳陶瓷设计院、四川轻工院等科研院所纷纷设立分院。
仅近两年,全县优势陶瓷企业技改和新上高档陶瓷项目投入就达7亿多元。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节能减排成为夹江面临的新课题。新工艺、新设备屡屡在夹江率先使用,全县21家陶瓷企业建成废水循环设施,清水循环回用,积淀物压滤干化后再次用作陶瓷坯料。东泰陶瓷利用蒸汽发电机余热发电,可满足企业自身50%-70%的生产用电;峨佳、峨顶水泥磨粉厂采用陶瓷废渣为生产原料,年产水泥20万-25万吨。
夹江县陶瓷产业集群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高速发展。
(来源:四川日报 )